9.6 这顶级大片不是世界级 是宇宙级
原创 钱老板 影探
世上最浪漫的的事是什么?
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答案:旅行、唱歌、恋爱、追寻理想...
看完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后,或许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又会多出一种。
上至浩瀚宇宙,下至微观世界,都如画卷般在纪录片里徐徐展开。
在IMDb上,与它同属一个系列的前作有十万人给出9.3的高分,豆瓣评分也高达9.7。
网友评论简单粗暴:
神作,我要给我将来的儿子看,不看就打。
也不知他后来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
六年过去,系列第二部终于王者归来。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还是同样的顶级大片——
《宇宙时空之旅:未知世界》
Cosmos:Possible Worlds
2020.3.9
这是由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目前一共两季。
实际上,它们还有个更早一点的前身——
1980年由卡尔·萨根主导的一档电视节目,《卡尔·萨根的宇宙》。
卡尔·萨根是一名顶尖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普教育家。
所以他总是能将那些艰涩的科学术语用更富有感情,更浅显易懂的话语描述出来。
这档电视节目也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
科普性和趣味性双管齐下。
秉承着延续这档节目精神内核的愿景,《宇宙时空之旅》系列应运而生。
主持人换成了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他也是一名真正的天体物理学家,也对科普教育十分热衷。
各大天文类访谈、纪录片,甚至是电影电视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经典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他就出现过好几次。
节目寓教于乐的初心未变。
不同的是,新版毕竟是21世纪的作品了,科普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
各种特效也做得更加酷炫,更加真实。
片中,解说员泰森会驾驶着一艘名为"想象号"的水滴型假想飞船。
不论是遥远的无人深空,还是人类无法进入的分子内部,乘坐这个飞船都能来去自如。
其实就硬讲这些知识,配上相应的画面,大概也会很震撼。
何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去搞个这种飞船出来呢?
为的就是让观众随着泰森,以亲历者的视角一起领略宇宙万物的奥秘。
通过泰森和飞船这俩参照物,看其它事物会更直观。
给你的印象也会更深。
比如,当泰森坐着飞船穿越土星环的时候,不用说一句话。
一个由近拉远,你就能直观感受到土星体积之大。
解说词里那些数据你可能看完就忘了。
但我相信,这个画面一定会永远嵌在你的记忆之中。
讲宇宙,就飞进深空。
带你超车大名鼎鼎的"旅行者号"(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
带你看黑洞共舞,最后相撞,形成时空海啸;
带你一览星系的毁灭与重生……
讲微观世界,就深入到分子原子之中。
近距离观察地球上已知的生命力最强的生物,水熊虫(它甚至能在真空中存活);
看狂犬病毒如何破坏狗狗的神经系统;
看小男孩用手指触碰女孩的脸时,原子和原子间其实并未接触。
从原子的尺度上来说,他并没有摸到她。
有一说一,这部纪录片里的特效,很多所谓的大投资电影都望尘莫及。
关键是,人家还有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加持。
不仅好看,还严谨。
除此之外,片子还会通过一些动画来帮助观众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
上一季还因此拿到了动画界的奥斯卡——安妮奖的最佳特殊动画奖。
不过,酷炫归酷炫。
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什么科学知识,也不是什么奇异美景。
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
我们已经傲慢惯了,我们也已经太习惯掌控一切。
不说别的,就拿最相关的科幻电影来说。
人类中心论、唯意志论、反科技论几乎比比皆是。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2001:太空漫游》好?
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它对宇宙的立场是谦卑的。
虽然电影还是以人类为视角,但它没有以人类为中心。
那个名垂影史的骨头剪辑自不必说,几千年人类文明被视作弹指一瞬间。
那个不知是谁放置的黑色石碑、主角最终演化成的星孩姿态,电影也没有交代原因。
因为我们确实无法知道原因。
《2001:太空漫游》
还有一部《异形》也是这样。
处处暗示的就是人类起源故事(生殖器头部、胚胎卵、口吐纯净水),所以异形被拍成了神秘的存在。
《异形》
这个系列纪录片也继承了这个特点,试图把人类放在宇宙的尺度上来审视。
所以在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片子引入了"宇宙历"的概念。
把可观测宇宙诞生之初到此时此刻的时间浓缩为一张年历。
这样,每天大概是4000万年,每个月大概是10亿年。
如此之后,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如下——
1月1号(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事件。
3月15号(大约在110亿年前),无数个小星系互相融合,形成了银河系。
8月31号(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地球先后诞生。
9月21号(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而属于人类的历史,于12月31号午夜11点59分46秒开始。
这之后的一切,国王与战争、迁徙与发明、战争与爱情...
一共14秒。
摩西在七秒前诞生,佛祖在六秒前诞生,耶稣在五秒前诞生;
两秒前,东西半球的人发现了彼此的存在;
而人类开始用科学揭示自然的秘密与法则,开始探索和思考头顶的这片星空。
发生在整本年历的最后一秒。
以上,参照的是时间。
还有空间。
人类诞生于地球,地球围着太阳转。
但太阳只是银河系里2000亿颗恒星的其中一颗。
银河系则只是室女超团里几千个星系中的其中一个。
而室女星团,也不过是可观测宇宙里很小的一部分。
至于未被观测到的宇宙,那就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了。
关于空间上的对照,现实中还有个更直观鲜活的例子。
1977年,NASA发射了旅行者1号。
它携带着刻录了人类和地球信息的"金唱片",向着无垠的宇宙中航行。
12年后,它完成了探访太阳系行星的任务。
这时,卡尔·萨根说服了NASA,让旅行者回头拍了一张照片。
然后,我们看到了那个淡蓝色小点。
这就是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卡尔·萨根
拉到这样的时空尺度上看,人类的命运不过就是八个字:
弹指一瞬,沧海一粟。
但,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教人们去妄自菲薄。
想想吧。
自从人类开始仰望星空后,就一直试图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规律与秘密。
短短几百年,宇宙历上连1秒都不到的时间。
天文学、物理学等各种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竟让我们有了能力去推演出了这本宇宙年历,有了能力去亲自探索宇宙。
谁又能说这不伟大。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发现了人类与宇宙最本质的关联。
简单点来说,大爆炸之后,最古老的一批恒星诞生。
尔后,有些大质量恒星死去,新的恒星再在其尘埃残骸中浴火重生。
太阳就是这么来的。
而我们所呼吸的氧、肌肉中的碳元素、骨骼里的钙、血液中的铁...
所有这些元素,都产生于毁灭的恒星中心。
也就是说——
那些大质量恒星的死,给了人类生的可能。
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说得更具诗意: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于一颗爆炸了的恒星,你左手的原子与右手的原子也许来自不同的恒星。这实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长期困扰着人类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宇宙替我们给出了一个终极浪漫的回答——
我们来自于星尘,也终将归于星尘。
1970年,NASA科学副总监写过一封著名的信,名字叫《我们为什么探索太空》。
信中详细解释了探索太空为什么重要的实用性原因。
比如,探索太空太难,所以它能加速各个学科的发展,催化各种新技术新方法。
而这些技术又能反过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又比如在外太空寻找土地,试图解决地球上的饥荒问题。
不过,除了这些原因之外。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还是愿意相信人类探索太空带有一种纯粹的溯源之心。
人多俗啊,每天为了些贪嗔痴恨欲要死要活的。
但人又在某些方面单纯偏执得甚至是有些浪漫。
遥想星空就是其中之一。
从盘古的头发化为星星,到后来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
那片现在已经很难看见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中的常客。
干嘛要抬头去看啊?
因为它就在那儿。
(B站可看)
我们来自于星尘
也终将归于星尘
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吗
原标题:《9.6,这顶级大片不是世界级,是宇宙级》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电影《坚如磐石》海报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6月8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坚如磐石》发布首支预告片,曝光影片内容并首次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