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少年》:当人生需要一点电
□ 王文珏
2012年,南海出版公司引进出版《驭风少年》的中译本,这是作者威廉·坎宽巴的人生传记。根据书稿改编的同名影片,将这段人生具实为艰难乃至绝望的镜像,它给人的观感不只是故事,更像是来自暗黑时刻的群像,提醒人们这世界上还有人这样活着,它同时也提醒,人们也可以无惧艰难,奋力地不再这样活。
马拉维,非洲的内陆小国,饱受干旱、饥荒、疾病侵扰。这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0年时,全国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口能用上电。
电影画面里,大地永远是一种枯干透底的黄。少年坎宽巴对垃圾场的破旧电器充满痴迷,拆东补西后,老掉牙的收音机又能听见天气预报了。13岁那年,家里交不起学费,他辍学了。
影片中坎宽巴一家的困难,几乎能代表所有现实中的极度贫穷。随着对科学知识认知的越来越落后,他们在生产和分配的环节被动地坠入越来越弱势的链环。一代又一代,令人悲伤的循环在贫瘠的土地上一遍又一遍,不断开启向下的螺旋。
坎宽巴的父母是少有的开明父母,渴望知识,也渴望着将一对儿女送去学习,甚至送去大学。但这是个过于奢侈的梦——不要说学习,吃饭都渐渐成了最困难的事。父亲加入反对政府的抗议队伍,留在家里的妻女无力保护最后一点储备粮,被饿疯了的人群直接上门明抢。大地上的饥饿越来越焦灼,坎宽巴险些在一场抢粮大战中送命——他忽然开始明白,这些苦难,靠祈求、施舍,是填不满的。
看过传记小说的人们可以获得剧透,少年将通过知识的“变现”,拯救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决定自己打造一架发电的风车,抽水灌溉自家的地,收获自己的粮食!辍学的少年,在废品场里收集废铜烂铁,依靠乡村图书馆一本《利用能源》,经过无数次“疯狂”试验,终于造起一架梦想中的风车。
毫无疑问,这是一架穷人的风车,简陋、粗鄙,让人担心轴承、叶片随时会断掉。可它奇迹般地始终挺立在狂躁的大风中,发出不甘心的吱吱宁宁声,抽出汩汩的甘泉。这是一架改变命运的风车,它凝聚着科技知识、简陋的工程制造、以及最重要的——少年的雄心。他渴望改变人生,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别无他法,也许唯有知识能创造奇迹,而他凭借简单的勇气和执着,竟然做到了。
这架风车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晶莹的水,流进了干涸的大地,全家人在大饥荒的年份,依然可以种下各种作物,收获希望。坎宽巴得以重回校园。路过的人们敬佩这架风车,甚至惊动了记者和教授。少年的事迹通过媒体传播获得世界的关注——“我尝试过,我做到了!”成为一句激励整个非洲的流行语。
影片给人两种撼动:极端的穷,极致的勇气。影片对穷的叙述,是某些国际新闻的影像故事版,它从内部展示了人们如何被穷困住,困得一无所有,甚至失去常识。一旦生于斯长于斯,成年人都几乎无法摆脱“命运”,一个少年竟能用勇气和执着,撑出了一片自己的梦想。当这两种撼动合起来,就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汇聚成最沉甸的人间励志。
新闻推荐
我记得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哈利波特穿上了隐身衣之后,瞬间他的身体消失了,他穿着隐身衣去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