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

淮河早报 2020-05-11 08:46 大字

有几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这里上映的苏联电影我至今难忘,譬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秋天的马拉松》等,这几部电影的电影剧本或小说原版有的也有了中译单行本,例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近日,我偶然间看到了中译剧本《两个人的车站》,便迫不及待读了起来,这部书里收录了我喜欢的两部电影的剧本:《两个人的车站》和《办公室的故事》。

印象深刻的是《办公室的故事》里那位女主角的话:“我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煮咖啡。倒不是因为我想吃早点,而是需要这样。吃完就去上班。办公室才是我真正的家。只要值班员不来锁门,我就不离开。因为我没有能去的地方。我甚至养不了狗,因为白天没有人管它。休假日怎么过?现在还一星期休息两天……”几句话道出了一位事业型单身女人的心曲。

《办公室的故事》在人物设置上突出两位主人公身份、性格的巨大反差:一边是冷酷刻板、不修边幅、大龄未婚的统计局女局长卡卢金娜,一边是性格怯懦腼腆、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离异小科员诺沃谢利采夫。想升职的小科员不得不鼓起勇气向女局长大献殷勤。在一连串啼笑皆非的误会和几次交锋后,两人都显露了人性的本色:女局长看上去冷酷无情,实则是一个内心敏感脆弱、渴望家庭温暖的女人,小科员看起来唯唯诺诺,实则是一个善解人意、明辨是非、有担当的男人。不只是男女主人公,其他人物也都是复杂、有层次的。人心的面子和里子都在影片中展露出来,淋漓尽致地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喜剧。

《两个人的车站》更是在偶然的相遇下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撑、在日常琐碎中重塑被颠覆了的信念。用导演梁赞诺夫的话说,剧本所塑造的喜剧主人公往往有着如下特点:“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物固有的品质,他不会适应环境,而且常常是个倒霉鬼。但是他从未感到过自己是不幸的。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从不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周围的人——他只是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像空气那样自然。”这也是这两部剧本的基调。

原来在《两个人的车站》的背后,有两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热恋中的一位作曲家和女演员驾车出行,不幸撞死了一名男子。作曲家坚称开车的是自己,最终被判入狱两年。但由于调查整整持续了两年,他在审判后即被赦免。不过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句号。在上世纪50年代初,诗人斯梅利亚科夫被关押在北极圈的劳改营。一天,他请假去会朋友,外宿一晚,结果睡过了头。为了赶上早点名(否则等同于逃跑),他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跑了几公里,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被朋友们拖着到了营门口……正是在这两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才有了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剧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生活里的一幕悲喜剧,更是通过不同的人物,揭示了苏联时期发生在日常生活暗流下的更深刻的东西,尤其是人的精神层面。

《两个人的车站》聚焦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层面:一个外省的小站,女服务员、二道贩子、列车员、流氓、民警等轮番登场。剧本的场景丰富,餐厅、铁路、劳改营、马路、集市成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剧本的声音元素也相当丰富,令人厌烦的站前广播、热情奔放的音乐和嘈杂的人群交替轰鸣,渲染着情绪。正是在这里,两个心灵美好但不幸的人相互找到了对方。准备替妻子顶罪的钢琴家普拉东在审判前夕赶回家见父亲一面,途中经过一个外省火车站时,与站前餐厅的女服务员薇拉相识、相爱。这一次两位主人公心灵的接近过程比以往更难。迥异的性格、悬殊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首都和外省的不同生活方式,都是隔在两人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但梁赞诺夫还是找到了两人心灵的契合点。普拉东虽是一位软弱斯文的知识分子,但他有着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很高的道德标准。而蛮横无理、粗俗油滑也只是薇拉的外壳,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颗纯洁高尚、渴望爱和奉献的灵魂。两人相遇后,薇拉开始理解另一种价值观,受到了心灵的净化,而普拉东在她的帮助下也回归了真实的生活。结尾,薇拉千里迢迢来看入狱的普拉东。第二天早上,普拉东没能按时返回监狱,两人依偎在监狱围墙外的雪地上,在雪后的阳光下获得了瞬息的安宁,在相互支撑中迎接人生的灰暗与坎坷。这个非常深刻的现实主义结局,影射的正是普通人亦悲亦喜、五味杂陈的人生。

不管是《办公室的故事》,还是《两个人的车站》,电影剧本和影片里不管有多少玩笑和调侃,在这些故事里总是有含着泪的微笑,也总是流淌着人性的暖流。  薛原

新闻推荐

母亲画了一首劳动的歌

□董国宾母亲没文化,整天在农田里劳作,从没走出过小山村,现在头发花白了,却做出一件令人十分惊讶的事。母亲没读过一天书,那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