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红了50年的非虚构 作者却因用药过度意外离世

澎湃新闻 2020-04-18 10:04 大字

这个故事,涉及两个杀人犯,一个作家,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1.

事情发生在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深夜,居住在堪萨斯州西部霍尔科姆村的克拉特一家被人谋杀。

克拉特先生拥有一片自己的农场,他的妻子患有一定程度上的抑郁症,但最近好多了。

他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正准备结婚;三女儿还在上中学,她叫南希,正在和一个漂亮的男孩谈一场甜蜜的恋爱;小儿子凯尼恩,比较内向,喜欢在地下室捣鼓自己的发明,他还没有到对女孩感兴趣的年龄,但是就快了,如果他能再多活一两年的话。

第二天,也就是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六日,那天是星期天,当有人推开克拉特家大门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安静的不像话,厨房里没有人准备早餐,走廊里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这位邻居隐隐感到不安,走到二楼,那是南希的房间,门开着,南希睡在床上,双手被绑在胸前,墙壁上一大片被溅起的血,有人朝着她的脑门开了一枪。

南希的妈妈死在浴室里,她的手被绳索绑住,嘴上贴着胶带。

凯尼恩在地下室被人发现,他同样被杀死,另一个房间里,克拉特先生被切开了喉咙,血流得一地都是。

警察毫无线索,现场一粒弹壳都没有留下,找遍整座屋子,警察们只发现两个脚印。

2.

远在纽约,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看到了新闻报道上的这起案件。

前一年,他刚刚出版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那是一本时尚都市小说,卖得很好,批评界反响也不错。现在,他想写一点新东西。

发生在堪萨斯州的这起案件引起了他的兴趣。从报纸上看,克拉特一家属于模范家庭,最不可能遭受谋杀,但是事实却这么发生了。

案件发生后,当地邻里之间的和睦消失殆尽,大家互相怀疑,忧心忡忡,生怕凶手下一步就会闯进自家大门。

卡波特邀请同是作家的朋友哈珀·李前往堪萨斯州调查此事。

3.

案子很难办,没有目击证人,没有谋杀动机,虽然房间里有一些混乱,但是并没有丢失什么东西,看起来不像是抢劫。

多亏了一个叫做弗洛伊德·威尔斯的家伙。案件发生时,他正在堪萨斯州的监狱里服刑。案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他在广播里听到新闻报道,吓了一跳。他认识被谋杀的克拉特先生,也知道是谁杀了他们。

原来,很多年前他曾在克拉特先生的农场里工作过,克拉特先生待他很好。前一年,有一个叫做迪克的狱友和他聊天时,聊起了克拉特先生,他说起克拉特家看起来很有钱,于是迪克便生出一个主意,出狱后要去打劫这一家人,并且不留下一个目击证人。现在,迪克做成了。

弗洛伊德·威尔斯向警方报告了这一情况,警方锁定目标,最后在拉斯维加斯抓到了凶手,两个人,一个正是迪克,还有一个人叫做佩里。

4.

卡波特在监狱里见到了佩里,这是一个有印第安血统的男人,个子不大,看起来很是忧郁。

他想要知道佩里的故事,和他靠近,想办法让他说出一切。

他做到了,佩里把他当做朋友,将日记本交给卡波特,并叙述了自己的一生,包括那个晚上发生在克拉特先生家里的事情。

佩里的父母曾经在马戏团工作,五岁之前,他生活得很快乐,至少在他的记忆中是如此。五岁之后,母亲开始酗酒,并且有了外遇,接着父母不停吵架,然后离婚。他被母亲带走,生活得像个野孩子,没人管没人顾。他在心理医生后来要求他写的自传里写,“从未有人教过我分辨是非,我高兴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直到碰上警察找我麻烦。”

因为离家出走和盗窃,他被多次关进教养院,如果你看过《四百击》,可能就是像那样的地方。他过得很糟糕,总是尿床,虽然很丢脸,但是他也没办法。有一个女看守因此毒打他,当着别的孩子面羞辱他,将他的被褥扔出去,用皮带抽打他,抓住他的头发,拽到浴室,用水浇他,在他的阴茎上涂上药膏……这一切,佩里都忘不掉。

他的父亲有一次到学校来看他,他记得很清楚,他高兴极了,但是那是极少的情况,那时候他还爱他的爸爸。

佩里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地图,发黄的信件、歌词、诗稿,那都是他的,他会留着很多记忆的物件,他喜欢看书,写诗,但同时他也偷窃,并为此坐牢。他就是在牢里认识迪克的。

5.

迪克和佩里犯的这个案子,像极了科恩兄弟电影里的情节。

这是一场十足荒诞的抢劫杀人案,因为到最后,当他们把克拉特一家人全部绑起来之后,在房间里仔细了搜寻了一遍,也没有发现所谓的保险箱,最后,所得到的金额,不过只有四五十美元。

有一个细节,当佩里在房间里搜查时,南希的一个小口袋掉道地上,佩里蹲下来朝床底下捡,而那只不过是一个一块钱的银币。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要犯下杀人之罪?

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佩里说,在他割开克拉特脖子的那一刻,他还是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但是他干了这件事,把他们全杀了。后来,他对人说,他不后悔,他想后悔,可是并没有。

卡波特在《冷血》的最后,引用了很多心理学者关于精神问题罪犯的研究,引用了一种说法,可能佩里在杀人时,并不具有清醒的头脑。

我们看了许多电影,知道有一种反社会人格,佩里和迪克,都有这种倾向,但是《冷血》试图在说明一点,这种人格并非天生,而是由于个人经历和环境造成的,如果是这样,即使是凶手,也有可感可怜的一面。

6.

在与佩里的交往中,卡波特似乎看到了自己。

卡波特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他的妈妈在17岁时生下他,然后和他的爸爸离婚。他被寄养到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家,他在那里认识了哈珀·李。

卡波特当然生活的不幸福,但是一切都还算顺利。虽然高中辍学,但他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十七岁开始为《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渐渐开始发表文章。

二十四岁时,他发表长篇小说《别的生意,别的房间》,引起了文坛注意,他很快成为战后颇有名望的年轻一代小说家。

他当然很有才华,但同时刻薄并且虚荣,他成名后不久,就与好莱坞名流圈打得火热,他写了很多关于明星的随笔,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7.

虽然佩里和迪克被判死刑,卡波特还是帮他们找了律师,他对这个本来只是他书中角色的人物,产生了感情。

他很纠结,佩里把他当做朋友,他也把佩里当做朋友,但是,他接近佩里的原因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本书,关于这个案件的一本书,一本非虚构的小说,他给它取名《冷血》。

佩里和迪克当然很冷血,可是,这个靠故事为生的作家,此时此刻,也一定感觉到自己的冷血。

这个案子很早就有定论,因为一些程序,一拖再拖,终于拖了六年。六年之后,两个凶手被绞死。

卡波特完成了《冷血》,大获成功。这本书长据畅销书榜首,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一种介乎小说与新闻之间的文体。

但是,从此之后,卡波特再也没有写出过什么好的东西。他成日纵酒寻欢,直到1984年因用药过度死在朋友的家中。

8.

开头说到的那本书,正是《冷血》,上面关于案件的故事,即来自这本书。

关于卡波特的部分,来自电影《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奥斯卡小金人。

2014年,出色演绎过卡波特的霍夫曼因用药过量死亡,和卡波特的死因一样。

新闻推荐

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

黑泽明对于那些渴望当导演的人,我最想强调的是:今天拍一部电影要花很多钱,而成为导演也是很难的。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