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国几代人的罗杰斯先生:这个角色 只有他配演
原创 万福村村民 看电影杂志1月6日的金球奖颁奖典礼,当汤姆·汉克斯从查理兹·塞隆手中接过奖杯,全场起立鼓掌,他哽咽了。
对于汤姆·汉克斯这个咖位的国宝级演员,还能令他情绪产生如此波动的,当然是终生成就奖。
国内影迷也不禁感慨,原来汤姆·汉克斯也到了该拿终生成就奖的年纪了,似乎在印象里,他还是那个不停奔跑的阿甘。
三十年演艺生涯,荣誉等身,没有污点。汤姆·汉克斯有着一个演员所有的美好品质。
从上世纪的[费城故事][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再到近些年的[菲利普船长][萨利机长][华盛顿邮报]…汤姆·汉克斯饰演过无数的正面角色。
发际线依旧坚挺
直到去年的这部电影,基本逼近了品格的峰值,因为汤姆·汉克斯饰演了一位在美国仅次于上帝的,完美的人——[邻里美好的一天]。
[邻里美好的一天]
这个人叫作弗雷德·罗杰斯,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的主持人。
这个节目播出整整30多年,对于美国的X世代而言,弗雷德·罗杰斯就是他们心目中最接近凡间圣人的人物,甚至超过了特蕾莎修女。
弗雷德·罗杰斯,亲切地称呼他为“罗杰斯先生”
但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并不是一部关于罗杰斯先生的人物传记片,而是半虚构的剧情片,讲述的是罗杰斯先生影响一代人的方式,无论他们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这是个同人文,人物都是真的,但剧情不全是真的
电影创作的原型来自《时尚先生》杂志一篇关于罗杰斯先生的文章,作者是汤姆·朱诺。
IMDb评分7.7,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豆瓣的评分7.2
电影在中美两地的评分有一定差距,不难理解这是情怀成分。毕竟对我们来说,弗雷德·罗杰斯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
罗杰斯先生是谁?美国的鞠萍姐姐
简单理解,就职业和情怀而言,罗杰斯先生好比是美国的鞠萍姐姐,只是他的影响力更大。
弗雷德·罗杰斯毕业于匹兹堡神学院(Pittsburgh Theological Seminary),最早是一名新教牧师。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才转行成为儿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保留了他先前作为牧师的温和友好,以及普世智慧。
1968年,他担任制作和主持的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开播。和同时期的《芝麻街》一起,成为美国X世代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芝麻街》负责理性教育,关于认字、阅读、算数的教授;《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负责感性管理,教会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困难,调节情绪
罗杰斯先生于2003年因胃癌去世,享年74岁。在去世后的几年里,他渐渐变成了一个神圣的符号。
在罗杰斯先生身上,你能找到最大的身份落差,他并不羞于成为一个榜样或是权威,同时他看起来又和蔼得像是一个邻居。
2018年,导演摩根·内维尔的纪录片[与我为邻],曾让我们一窥罗杰斯先生真实的个人世界。
[与我为邻] 豆瓣8.4,IMDb8.4
他的热情里带有一种温和拘谨的气氛,从不居高临下,也不会屈尊俯就,他说话慢条斯理,始终诚实,让人愿意亲近并且相信。
罗杰斯先生和他的丹尼尔虎玩偶
罗杰斯先生有句经典的话,“我喜欢这样的你”(I like you exactly as you are),鼓舞了无数灰心丧意的美国人。
汤姆·汉克斯=罗杰斯先生
如果要找一位美国演员来演罗杰斯先生,必须也只能是汤姆·汉克斯。
即使抛开演员的身份,汤姆·汉克斯也是最接近罗杰斯先生的人。他们都是深受爱戴的“精神教父”级的人物,又都属于那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邻居式”人物。
2008年,汉克斯在罗马万神殿拍摄[天使与魔鬼],一名新娘和她的父亲因为现场混乱而无法进入教堂,于是汉克斯停止拍摄,亲自为两人开路
201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汉克斯“总统自由勋章”
让汉克斯饰演罗杰斯先生其实还有着天然的优势,能消除观众心中的一层疑虑。他往那一站,在品格和气质上先匹配住罗杰斯先生。
在电影中,汉克斯捕捉到了罗杰斯先生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一种略带忧郁的矜持,这种矜持很有感染力,同时为他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成年人都是过期的孩子
在演播室内,《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的录制现场,罗杰斯先生哼着歌谣出场了。
他把西装外套换成了红色的拉链开衫,把皮鞋换成了藏青色运动鞋,这是他的标志性穿搭。
罗杰斯先生向观众展示了一块布满房门的木板,每扇门后面都有一张照片,也是罗杰斯先生在节目中的邻居。直到他打开第三扇门,漏出了劳埃德·沃格尔(马修·瑞斯 饰)的照片。
劳埃德·沃格尔的人物原型就是汤姆·朱诺,他是《时尚先生》杂志的撰稿人,成天吊着脸,表情总在忧伤和厌恶之间徘徊,一副不开心的亚子。
他被主编安排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为其撰写一则简短的英雄介绍。对于这个工作安排,劳埃德起初很是不屑。
他骨子里是反叛的,对于这样的正能量人物代表,有本能抵触。妻子最懂他,还拜托他,“笔下留情,别毁我童年”。
这种性格主要受父亲影响——一个毫无负责感的烂酒鬼。
劳埃德成年后一直有意和父亲疏远,并且从不尝试和解。在妹妹的婚礼上,久未见面的两人甚至还大打出手。
电影的冲突便建立起来:童年不幸的劳埃德,对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持续散发的善意,充满了怀疑。
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也被罗杰斯先生感染到了,渐渐敞开心扉。后知后觉间,竟然想要试着去和父亲和解。
不打针,不吃药,坐下就是跟你唠,唠到柳暗花明,唠到雨过天晴。这就是罗杰斯先生的魅力和能力。
整个调节过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同时也是整部电影最特别的时刻——劳埃德和罗杰斯先生在一家中餐馆吃午饭,吃饭前罗杰斯先生请劳埃德和他一起沉思片刻。
闭上眼睛,只需要沉默的一分钟时间,去回想那些爱我们的人。然后就如罗杰斯先生所说的,所有的声音全部消失,电影是一个静音状态,持续了一分钟。
镜头缓慢扫过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那是极其优雅的一个镜头,仿佛银幕外的人也跟着获得了inner peace。
罗杰斯先生对成年人的忠告就一句话——“你也曾是个孩子”。因为罗杰斯先生就是一个“发育过度”的孩子。
每个不开心的成年人,其实都是过了期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最原始的脆弱和悲伤,任性和快乐,天真和爱。很多时候自己看不到,需要有人去提醒他们。
劳埃德就是那个过了期的孩子,是罗杰斯先生让他明白:原谅和放下并不难做到,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就够了。
直到这个任务结束,劳埃德的生活因此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修补了和父亲间的破裂关系,在交稿的时候无视字数要求,自作主张地将整个事件写成了长篇的封面故事。
▼
这样的一个圣人,这样的一个温情故事,如果拍得缺乏新意,就容易掉进感伤和说教的俗套。
但是[邻里美好的一天]却很好地避免了。
它的做法是在电影中巧妙地利用了虚拟社区的微缩景观,将明亮的梦境编织进劳埃德的灰暗现实。
当情绪还在下沉,未等积淀,微缩景观就会适时出现,特别像儿童节目中反复插播的歌唱画面。
同时还有画幅比的改变,罗杰斯先生主持的电视节目采用4:3的画幅比,电影的画面依旧保持16:9。
注意画幅比的变化
打破次元壁,不动声色的虚实结合,这一切不是为烧脑服务的,而是为了不落窠臼,提升故事的可看性,呈现出现实与幻想间的张力。
和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之前的两部电影[少女日记][你能原谅我吗?]一样,她相信细碎的生活瞬间,有着巨大的力量,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会有启发性。
她能够通过简单直白的叙述,营造出一种氛围,用最少的对话,构建出丰满的人物内心世界。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左)
作为出品方,索尼一再宣称,[邻里美好的一天]会是一部“我们在当下最需要的电影”。
不,这话说错了。
这是一部在任何时候都会被需要的电影。
导演海勒说自己之所以喜欢罗杰斯先生,不是把他当作圣人,而是当作一个异类,“他选择用自己缓慢而温和的方式,与60年代末那个盛气凌人的新世界碰一碰”。
罗杰斯身上最激进的一点就是,对善良坚定不移的承诺。面对这个日渐刻薄的世界,他不为所动,仍然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头唱道:“让我们充分利用这美好的一天。”(Let's make the most of this beautiful day.)
罗杰斯所宣扬的爱与宽恕,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它会消除我们表达情感时下意识的“羞耻”,让与人为善看上去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
毕竟有时候,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故作冷漠。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罗杰斯先生,坐在对面,和我们好好谈谈。原标题:《这个角色,这部电影,只有他配演》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由陈思诚编剧、执导,王宝强、刘昊然领衔主演的电影《唐人街探案3》将于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目前,“全国送喜大拜年”路演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