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大影星

新京报 2019-10-28 18:26 大字

扫码看专题

左上角顺时针起

赵丹《聂耳》

白杨《祝福》

张瑞芳《李双双》

上官云珠《早春二月》

孙道临《永不消逝的电波》

秦怡《铁道游击队》

王丹凤《护士日记》

谢添《林家铺子》

崔嵬《红旗谱》

陈强《红色娘子军》

张平《停战以后》

于蓝《烈火中永生》

于洋《戴手铐的旅客》

谢芳《青春之歌》

李亚林《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张圆《祖国的花朵》

庞学勤《战火中的青春》

金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田华《白毛女》

王心刚《知音》

王晓棠《英雄虎胆》

祝希娟《红色娘子军》

1961年6月,周恩来总理邀请各地电影厂的一些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座谈,他提出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明星制”。随后各电影厂将明星名单送到总理手中审核,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的22位明星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后进入上影厂)。他们被冠以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明星”。这些人民演员塑造出大量充满新中国朝气、个性突出的新一代银幕形象,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炽热的创作意识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秦怡、于蓝、于洋、谢芳、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九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至今仍在为中国电影事业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贡献着光和热。

“22大明星”以及更多同时代优秀同行们借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行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日益深入的现实主义文化践行,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体系为支点,构成了“明星+体验派表演+现实主义文化”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脉。他们在银幕上成功塑造的形象或者更趋向写实的民生化,如白杨在《祝福》里饰演的祥林嫂、赵丹在《十字街头》中饰演的老赵;或者更趋向于提振意识的现实英雄主义,如祝希娟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吴琼花,于蓝在《烈火中永生》饰演的江姐等。他们塑造的形象以及明星气质更是水乳交融,共同传达出热情、自由、进步的美学特征,在银幕内外都带给观众无限的乐观精神和美好希望。新京报专访谢芳、金迪和祝希娟等“22大明星”以及他们的身边人,听他们讲述“人民演员”的传奇与奉献。这22位德艺双馨的人民演员,为现在的演员明星树立了模范。他们和他们塑造的优秀形象,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策划/金秋李世聪何建为顾问/余泳统筹/黄嘉龄许乔洋采写/周慧晓婉滕朝李妍视觉/倪萍高俊夫

新闻推荐

秋裤:“被嫌弃”的温暖

对亨利八世来说,穿与不穿根本不是问题。1915年,已经有连衫裤广告了。1903年,穿着秋裤聊天的女人。一战时身着秋裤训练的德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