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长江去》 “红色力量”燃动年轻观众
本报特稿 百万雄师过长江!历史上的这一幕,在电影《打过长江去》中得以重现。电影《打过长江去》,从小人物的视角、辅以最新的电影技术,还原了这场场面浩大的重要战役。影片的“燃”、情义的“真”,拍到了年轻观众的心里,“有故事,见人物,很热血。真的不错。”“看完有点不平静,预期之外的好看”。
《打过长江去》致敬战争时代中的平凡英雄,选取渡江战役前一支先遣小分队的视角,讲述他们深入虎穴,跟敌人斗智斗勇,最终配合大部队顺利渡江的故事。
战争题材电影不仅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更体现了人性的多面和复杂,《打过长江去》从细节出发,从人物出发,以情感为内核,在战争中融入兄弟身处不同阵营的复杂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情怀。
《打过长江去》里,身处敌我阵营的两兄弟,再次相遇,要面对同一个问题:“开不开枪?”枪口所指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这一枪,能扣动扳机吗?哥哥做不到,弟弟也做不到。但是,不开枪的后果,都很严重——哥哥的战友因此牺牲了,战友的鲜血和同伴的责备让他痛苦;弟弟因此受到“内部处决”的威胁,上司对他不再信任……“你想分家?”哥哥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的问句,让弟弟陷入沉默,两人都红了眼睛。家与国的关系,是与非的抉择,个人与历史的联结,激烈的矛盾,在短短几天里通过这两兄弟的情感走向展开。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显得颇为真实可信,兄弟俩既要面对外部战争的矛盾,又要对抗内心的情感挣扎,视角和风格颇具特色。
片中的弟弟最终选择了民族大义,跟哥哥一起,迎接渡江大军。片末,两兄弟相拥和解,哥哥一句“带你回家”呼应前言,惹哭了不少观众,“片子没有说太多大义的东西,就是很简单,你选择是,还是选择非。道理其实都明白,哥哥的出现只是推了弟弟一把而已。现在的拍法很干脆,情感走向很自然”。
有观众表示,影片完成度很高,情节推进合理,看得“带感”,“枪战追逐场面拍得很有感觉,巷战很刺激,凌厉的镜头切换,快速的节奏,各种场景里的面对面交锋拍得很有新意”。还有观众对外国军舰被炮击沉一幕印象深刻,“什么‘划江而治’?炮火就是对他们的有力回击!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那个年代的血色浪漫,看得很振奋,热泪盈眶。”
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观众的代入感都非常强,“小人物的人设挺有感觉。每个伟大时刻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物。家国情感与个人情义深度融合,角度和拍摄手法都很有新意。”“影片里传递的红色力量非常燃。真正的信仰便是如此:因为深信,因此毫不犹豫,奋勇向前。先烈们的牺牲令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中新
新闻推荐
25封书信讲述新中国电影故事 70载光影变迁,于笔墨间流淌。日前,“新中国电影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长
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展出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25封书信手稿。这些手稿的内容集中在电影创作上,有汇报有指示,有建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