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的滕式道歉 错在何方?

澎湃新闻 2019-09-02 09:58 大字

原创: 杨小没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前有严嘉,后有滕华涛

文/杨小没

两次道歉。

《上海堡垒》自上映以来,导演滕华涛先后两次道歉。 第一次是在“《上海堡垒》关上了中国科幻大门”的言论甚嚣尘上之时,第二次则在电影已经快要淡出人们视线之际。

但从舆论反馈来看,第二次道歉却直接引起了轩然大波。 滕华涛关于“我用错了鹿晗”的言论是否是将电影差的“锅”甩给了鹿晗,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实际上滕华涛道歉,本身并没有错。 在这样一部投资高昂却扑状惨烈的电影面前,导演为自己的不足发声致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电影中导演的难处也客观存在,在过大的投资体量面前,导演如果无法有效掌控,往往会对电影质量起到比较大的反作用。 而《上海堡垒》筹备6年,投资3.6亿,其中滕华涛的挑战可想而知。

因为滕华涛第二次道歉引起争议,网络上对导演的一些指责显得有些不客观。 但访谈真正暴露出的问题也许不是对于“谁来背锅”的争论,而是滕华涛对于电影的质量问题仍然“不自知”。

在滕华涛眼里,虽然自己对演员的选择有误,但“片子还行,自己没有遗憾”。 但对于受众来说,《上海堡垒》的问题不仅在于流量演员的“不适配”,更在于电影本身逻辑、节奏、情感等方方面面的不过关。 如果导演不能真正审视到电影本身的缺陷,那么道歉再多次,可能也无济于事。

1

大制作的困局

导演因素。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导演中心制”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 它不仅在工作模式上直接区分于好莱坞的“制作人中心制”,也体现了导演在国产电影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导演中心制”已经随着电影市场细分以及类型片崛起而有些转变,但导演在电影整体制作过程中的地位仍旧很高。

然而“地位高”所对应的,是导演肩上不断增加的重担。 导演需要对一部电影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掌控,一旦导演失去了这种掌控能力,电影的命运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神探蒲松龄》正是一个因为投资过大,导演无法做到对电影完全掌控而造成的“悲剧”。

《神探蒲松龄》导演严嘉曾对媒体聊起他在这部片子里的失败,他细数了自己的多个错误,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最终“妥协”。 因为要赶进度,所以他向投资方妥协电影名称,向另一位拍摄导演妥协运镜思路。 因为要省预算,他又向特效妥协,向后期妥协,向美工妥协。 于是在最终的成品中导演自己都能数出来多个漏洞,然而他又开始希望观众“看不到”这些缺陷,尝试与自己妥协。

实际上《神探蒲松龄》也有优秀的团队和丰富经验的监制。但在制作这样一部投资量大,工程繁复,时间紧迫的电影时,严嘉对许多部门的掌控失灵导致了该片最终的失败。

可以看到,当导演对作品的把控能力出现问题时,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也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而大投资电影的不断出现,也在加剧这种“把控不足”的问题,《神探蒲松龄》如此,《上海堡垒》亦是如此。

在滕华涛第二次接受sir电影采访中,他提到“直到最后一刻,我感觉特效做得不到位,场面还需要更长一些,把气氛造起来,去弥补演员文戏的薄弱,但已经来不及了,没时间”。 对于观众比较纠结的“鹿晗的发型”问题,滕华涛也表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事情,“定下来拍完了,我还有别的可能性去调整吗? ”可见,对于这部电影,滕华涛也存在许多明明知道却无法掌控的问题。

“没办法,我控制不了”,当这种言论和态度出在导演身上时,实际对电影来说是一个灾难。 投资大本来是为了通过完善硬件提高电影质量,当导演对资本难以掌控时,这个优势反而会办坏事,让电影的质量因为团队内部的混乱而有所损伤。 尤其是当“大投资电影”已经变成行业常态时,这个问题也会更加凸显。

2

滕华涛的压力

舆论深渊。

虽然困难真实存在,但滕华涛的道歉多少有一些“被迫”的意思,原因之一正是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

《上海堡垒》上映第一天,滕华涛就站出来向受众道歉。 事后他也回答了道歉的原因: 电影上映第一天就被说成这样的,终归有人站出来负个责任。 显然,导演感到失落并主动道歉的行为更多是受到舆论的影响。

之后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一次公开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并向公众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但第二次的道歉,并没有让舆论情况有所好转,反而因为一句“我用错鹿晗”将滕华涛带入舆论的深渊。

但无论是一开始还是现在,所有舆论的来源都在于受众对导演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而这些要求归结于受众对优质电影的渴望。

当下国内电影市场实际上正在经历一个“升级”的过程,类型题材趋向多样化,内容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与受众共同成长的过程,电影工业在完善的同时受众的观影素养也有所提高,此时,受众对于导演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

此外,随着受众的觉醒,他们对导演的要求也更加多元。 在《上海堡垒》刚确定阵容之时,许多网友就对主演人选表示不满,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人都认为选择流量演员是导演向投资方和市场妥协的结果。 而电影上映之后又有网友认为,导演受到制片方影响将原来的爱情戏剪了不少。

可见在受众眼里,导演不仅需要将电影拍好,更要在更多方面维护电影质量,屏蔽一切不利因素才称得上合格。 这也是近年来电影出现质量问题时,导演及主创人员开始选择站出来道歉的原因。

在舆论压力和受众对导演的高要求之下,滕华涛站出来道歉是一种必然。 虽然他也曾说过“我道歉没有任何人胁迫,也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就是个人选择”,但滕华涛也清楚地明白,这部电影对他造成的口碑损伤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修复,而为自己的失误道歉,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3

道歉的意义

道歉了,然后呢?

实际上滕华涛的两次道歉本身都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导演没有拍出一部质量过关的电影,无法完成投资方及受众期待时的正常做法。 当电影质量出现问题时,导演需要站出来承担责任。

在导演道歉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对电影的指责声音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 滕华涛表示,现在许多网友给出的差评都是“跟着起哄”的结果,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看过电影。 正如滕华涛所说,“网上这么多打分的,要说打分的都买过一张电影票的话,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数呢? ”

但网友的指责“不理性”,滕华涛道歉的内容也同样透露出“不自知”。 因为一片文章,舆论焦点从电影的内容问题转向了“导演是否甩锅鹿晗”,但滕华涛暴露出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此,而是他仍然没有对电影质量出现的问题,得出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采访过程中,滕华涛反复强调“片子还行,自己也没遗憾”。 但对于电影真正的质量问题,滕华涛的态度却是“有很多问题他也没办法,没有时间改”。 在他看来,电影本身类似赌博,只不过这一把输了,而已。

《上海堡垒》在内容上存在的硬伤,不是用错一个流量演员就能解释的,但滕华涛对《上海堡垒》的失败,更多归咎于恶意舆论。 在这种情况下,道歉的目的更多是向受众和市场表态,而并非因为真正审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个电影类型的未来不会靠一部电影的成功而成功,也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失败而失败。 滕华涛认为“不做是永远都不知道的,做了失败了,至少我知道败在哪儿,总比不做的那些人强。 ”但从目前来看,滕华涛是否真的“知道败在哪”还值得商榷。

前有严嘉,后有滕华涛,他们都站出来对自己电影的不足进行道歉。 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市场上有太多成功的声音,但倾听失败才能真正总结出经验与教训。 然而道歉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表明态度,更需要对其进行反思。 如果不能看到真正的不足,又谈何改变和提高呢?

 

新闻推荐

我是党的孩子

小记者弯塘路小学四(5)班黄彧钰周末,在妈妈的推荐下,我看了老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讲述的是革命战争时期小英雄潘冬子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