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频为哪般?受访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 郭继红
本报记者 吴萍
校园的生活会让人向往,总是会留存着一些回忆,但是近几年来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去年10月份南海文昌一名少女被多名同龄人殴打的视频引发大家的关注,还有重庆荣昌区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遭打耳光,河北邯郸广平县,多名学生踹一名小女孩并将脚放在小女孩头上等等。看到上述一件件校园暴力事件,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日前,热播电视剧《流淌的美好时光》中“施暴者”唐小米,因被警方带走而上热搜。回想去年热播的同题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女主易瑶就被校园暴力逼到自杀。其中一段台词,正如她跳河的时候说,“所有人中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逼死她的是他们所有人。”即使大家并没有用多激烈的暴力方式,但是侮辱、讽刺、不信任、孤立,足以将一个学生逼到绝境,用最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来结束无法承受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也叫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为何会一再上演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郭继红说,首先,校园暴力高发的年龄段为12—16岁的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青少年身体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不一致带来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危机”。同时,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性格特征、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学习成绩等,易带来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总会导致各种形式的攻击。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危机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五阶段,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青少年不能获得心理上的同一感将会产生角色混乱,就会诱发各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郭继红解释。
其次就是去个体化的效应,它是指当个人的身份不能被识别(处于群体之中)时,个人的同一性意识、自我控制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都会下降,对自我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此时更容易做出平时不敢做的行为。“通常情况下,个体单独存在的时候一般不会轻易表现出失态行为或严重暴力行为。但是在群体行动中,施暴群体的成员往往迷失在群体之中。往往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发现的,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都会降低,通常对内疚、羞愧、恐惧的自我控制力减弱,从而导致施暴行为的产生。”
还有就是责任分散。“由于有其他施暴成员的存在,施暴个体为后果承担的责任也会相应减小,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降低了对行为的责任感。”
最后就是模仿性施暴。“在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有关暴力的图片、视频等整个施暴过程完整展现在受众面前,这些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极大的影响,其部分青少年则可能会受此影响,模仿性地实施暴力。”郭继红说,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项经典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对周围成人行为的模仿而习得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郭继红说,首要是家庭方面。家长多了解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其次,学校方面。学生每天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监测,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学生心理知识,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升学压力以及学会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必要内容。总之,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是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G)(2)
新闻推荐
由鹿晗、舒淇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将于近日在全国上映。导演滕华涛说:“我们是站在《流浪地球》的巨人肩膀上,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