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岂止三头六臂

济南时报 2019-07-31 14:09 大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这个暑期档当仁不让的黑马,上映1小时29分,票房破亿,创下中国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纪录,并以2亿票房创下中国动画电影首日最高票房纪录。哪吒是中国民间文学里的经典形象之一,但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都知道,电影里的哪吒和我们以往印象中的哪吒并不一样,而这实际上并不是哪吒的第一次改变。

不呆萌也不可爱的哪吒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个阴错阳差的故事,哪吒原本可以生来就成为英雄,结果却是一个顽劣不堪的混世大魔王。如果不是动画形象憨态可掬,估计不少观众会气得立刻离场,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精神成长和选择的故事,看下去才会有惊喜和热血。

电影上映后,不少观众发现尽管故事精彩,但其中的哪吒与我们从民间文学中认识的那个哪吒已经很不一样。实际上,我们自认为熟悉的那个经典哪吒形象,也在漫长的时间里变了又变。如果溯至哪吒的最初模样,我们不仅会觉得陌生,可能还会有一点点恐惧。

“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唐代的典籍中,关于哪吒的形象如是描述。这里的“恶眼”并非是说哪吒有凶狠之相,而意在表明其嫉恶如仇。有如此性格的人,即使“恶眼”另有他意,也足以猜测哪吒的性格中确实有暴躁分子。

读者脑海中最深刻的哪吒印象莫过于他有三头六臂。唐宋典籍中均有这一形象的文字描述,所谓“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也有典籍中称哪吒有“三头八臂”,但这个说法不太靠谱,一头二臂才是常识,多出的两臂缺少归属。但在关于哪吒的早期传说中,他本身就非常人,多长了两臂也未可知。

从唐宋典籍到元杂剧,哪吒的故事和形象都日渐丰满。比如,人们为“三头六臂”加注了更多的文学想象。长沙理工大学付方彦在其论文《哪吒形象流变研究》中介绍了元杂剧《三太子大闹黑风山,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的哪吒,“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哪吒的战斗装备也十分英武,“鱼鳞砌铠甲重重,凤翅盔斜兜护顶,狮蛮带紧扣当胸,绣球落千条火滚,火轮举如万道霞烘”。

无论是唐宋典籍还是元杂剧里的哪吒,在人们的描述里总是威力无穷,无论他是少年还是孩童,全然没有半点那个年纪该有的“呆萌”和“可爱”。彼时的人们希望哪吒是可以保护他们的“神”,帮他们击退邪恶,匡扶正义,守护人间。而哪吒到底是少年还是孩童,对人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不过是哪吒在人们虚构的神话谱系中的一个位置而已,他有一个同样威力无穷且年富力强的父亲,所以他需要年轻一些。

讲给小孩子听的哪吒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对哪吒都非常熟悉,几乎从童年开始,便知道了这个名字和跟这个名字有关的故事。可实际上,我们对哪吒的了解,往往来自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我们脑海中的哪吒是这样的:项戴乾坤圈,手持混天绫,脚踩风火轮,身穿红肚兜,头上扎着两个小犄角,调皮起来闹过海,严肃时候战过花果山美猴王。

显然,这样的哪吒是介绍给小孩子认识的哪吒。那些民间传说是讲给小孩子听的,那些影视剧也是为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在中国茫茫的神话谱系中,难得有一个形象能让人世间的孩子产生亲近感,所以当传播对象变成孩子时,哪吒在一次次的讲述中变得越来越“可爱”。

但是作为具有更高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成年人,对哪吒应该有另外的印象。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是这样写哪吒的:“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露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

在另一章节中,吴承恩还细写了哪吒的身世,而这是后来成年人向孩子复述哪吒故事时最容易隐去的部分:“原来天王生此子时,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涤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

由此可见,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哪吒从一个出生时有些怪异的孩子,到正式进入中国神话谱系,关键的一个节点是与父母之间的冤仇。后来,哪吒心生恶念,要向父亲报剔骨之仇。如来赐其父如意黄金宝塔,解释冤仇,才有了父子和解,也才有了“托塔李天王”。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中,父子之间有冤仇实际上是相当忌讳的。所以当成年人在根据《西游记》向孩子讲述哪吒故事时,往往会将这一情节忽略过去。较之之前的哪吒故事,《西游记》之所以在刻画哪吒形象时将这部分内容浓墨重彩,是因为这本小说原本就是一路化解人世冤仇,求取真义。

不断被演绎的哪吒

从唐宋典籍到元杂剧,再到明代小说,哪吒的故事越来越完整,内涵越来越丰富。今天的哪吒形象,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送灵珠子投胎转世,于是有了哪吒,他生来便带有武器乾坤圈和混天绫,幼年调皮,在东海与龙王三太子敖丙有一场激战。《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尽管同样威力无穷的,但他的所做所为更符合人们对一个“人”的期望,年少轻狂,却刚直不阿,闯下大祸后,愿意为了父母做自我牺牲。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那个哪吒,有《封神演义》的影子,但是内核却是当代的。比如其中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教育,就被很多观众解读为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美好期待。再比如几乎是点明电影主旨的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一些观众看来,也是当代奋斗精神的一种观照。人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人生,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对所谓的神灵顶礼膜拜,被动地接受生活种种安排,并称之为“命运”。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古代,哪吒就是被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一,而在这部电影里,哪吒则是自我奋斗的那一位。

导演借助这一熟悉的中国神话形象,讲述人们今天的精神诉求。这并不奇怪,因为从出现在典籍中那天开始,哪吒身上的所有属性就都是人来赋予的。不同时期的人根据自己的不同诉求,塑造了不同的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成为这个暑期档的爆款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切中了人们今天的精神和情绪诉求。也就是说,这部电影里的哪吒,是当下人们需要且喜欢的那个哪吒。

由于电影对哪吒形象的巨大改编,有些观众质疑那不是哪吒。其实,那只不过不是他们过去印象中的哪吒,但那是今天的哪吒。从在典籍里出现,到一次次被描述刻画,哪吒的形象从来就没有完全固定下来,而是被不断地演绎,不断地被加注新的释义。哪吒岂止能变化三头六臂,他还能变化出更多内容。

不难想象,以后还会有另外的哪吒出现,尤其是文学或者影视等大众文化作品中。创作者想表达新的时代诉求,又想迅速打通大众隔阂,那么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配置以新的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不仅仅是哪吒,孙悟空、乾隆皇帝等皆担当过类似的功能。

新闻推荐

“哪吒”领跑,票房持续上涨 动画电影蹬上风火轮

票房占比超过70%、观影人次直奔千万级——《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仅数日,就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票房数据系统“猫眼”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