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的“板凳深度”不够吗

大众日报 2019-07-31 09:48 大字

□逄春阶

7月16日,著名作家苏叔阳(左图)去世了,他可是文化圈里的大咖。他的话剧代表作《丹心谱》公演时一度万人空巷,他的散文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北京亚运会的解说词出自他手,他还是徐克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的编剧,《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出版,发行1200万册。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也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但他为人极其低调。

十几年前,我向他约稿,很委婉地提到,我们报社稿费不高。不久,苏先生寄来了他手写的稿子,还有一封亲笔信,行书。很遗憾,搬家时,那封信丢了。

一直关注苏叔阳的信息。他在接受采访时,自谦自己只是做了一些事,谈不到什么很成功。“我心里总是战战兢兢。《百家讲坛》请我去我不敢去,我是觉得我的‘板凳深度’不够。书面上的东西我可以说点儿,但是后面拿什么垫底啊,我觉得我差远了去了。”

众所周知,《百家讲坛》可是个好平台,上那个地方亮亮相,讲一讲,身价倍增,名气来了,书也好卖了。这个栏目,捧红了好多学术明星。可是,苏叔阳说他不敢去讲。以他的资历和水平,让他讲话剧,讲电影,讲中国文化,他完全有资格,但他不去。他觉得“板凳深度”不够。

“板凳深度”,是个体育术语。球赛中,替补坐在板凳上,所以用板凳指代替补队员,深度指代实力。苏叔阳用这个术语来评价自己,显示了他的谦逊,他的清醒,他的低调,显示了苏叔阳之人格与风格。

谦逊、清醒、低调,好多名人做不到,他们往往选择高调,总觉得“板凳深度”很够,很深,很行。唯恐被别人看低了,看矮了,看扁了。殊不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你的所有长板短板暴露无遗,而且短板,也就是弱处,更明显,至今被诟病的那位女学术明星,就是个例证。被捧,往往是虚高,是错觉,是踩在高跷上的高,一高就发飙,一高就发烧,最终跌得很惨。

别人不晓得你吃几碗干饭,但自己得清楚有多大本事。知人难,知己更难。苏叔阳是个智者,他认识自己,掂量出自己的分量。他值得我敬重。

《正阳门下小女人》的总制片人郝金明,与苏叔阳先生相处26年,亦师亦友,在他50岁时,苏叔阳给他写过一首诗《过》,写得非常精彩:“路走过,桥经过,沟沟坎坎都迈过,大江大河也渡过,没想到小河岔里挨淹过;雨淋过,风吹过,冰霜雪地全蹚过,草地沙原也去过,外国的山峰咱爬过,谁知平地上也曾摔倒过。窝头吃过,槽子糕咬过,欧洲的面包咱啃过;吃过苦,受过累,半夜睁眼瞎想过,什么罪没受过,甭说幸福没尝过,谁拿正眼把咱打量过。凭什么我就得这么过,从此咱下苦功努力过,果然出了一条新路没走过,新目标,新生活,而今的日子重新过……”这不仅是写给朋友的诗,也是写给自己的诗。是人生的大彻大悟。这个绝对能代表“板凳深度”。

26年前苏叔阳查出肾癌,18年前又查出肺癌,他态度乐观,把癌症当成朋友。每次去医院,不说去看病,而说“去看老朋友咯”。在患病的这些年里,他还写了200多万字,其中1998年完成了《中国读本》,2008年完成了《西藏读本》,2013年主编了《中国美德读本》,有人说,苏叔阳的读本系列已经形成了一种“苏式读本体”。而这一切,都是在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如山一样的困难完成的。

苏叔阳的“板凳深度”不够吗?很够,很深。他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是赤脚上路,唯有把脚掌磨厚些,努力地走下去。悼念苏叔阳,学习这位文学前辈。

新闻推荐

8月主旋律电影或成最大赢家 动画电影、动作电影、文艺片也都不缺

《哪吒之魔童降》让沉闷了近一个月的暑期档,终于有了高潮。进入8月,影院会有更多选择,还不快抓住夏天的尾巴,到电影院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