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后你成了“千与千寻”里的谁 为什么我们喜欢心理测试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动画大师宫崎骏经典之作《千与千寻》18年后终于登陆国内院线。这部唯一同时夺得奥斯卡与柏林金熊奖的动画片上映至今票房已破4亿。
千寻、白龙、无脸男……作为80后、90后的童年集体记忆,这部电影掀起了一波波“回忆杀”。随之衍生而来的趣味心理测试“测一测,18年后你成了《千与千寻》中的谁?”在朋友圈里刷屏。
事实上,以热播影视剧、经典原著中的人物或者名人来配对的趣味心理测试,近年来颇为流行,比如,“测一测,你是金庸笔下的哪位大侠?”、“世界读书日丨测一测你的灵魂底色是哪位作家?”等等。那么,诸如此类的心理测试走红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不同场合显现不同的“我”
“世界瞬息万变、社会越发复杂却更扁平化,个人特征渐渐被隐藏、变得面目模糊。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谁,陷入了“我是谁”的自我认知迷思。”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雷开春博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人物角色配对类的心理测试恰恰能以最简捷直观的方式满足人们界定“我是谁”的心理需求。”
“这些经典人设具有高识别度和社会共识,某个角色或者人物象征代表着什么一目了然。当然这其中除了个体对自我的探索,还包括另外一层社交意义,即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配对来让别人快速认识“我”。”雷开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心理测试都是自陈式测试,带有主观预设。雷开春博士认为,个体在做此类心理测试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有一定的倾向性。
“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抱有“理想人格”的幻想,却和真实的自我有不小的偏差。而个体在社交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社会自我”,也未必是真实的自我。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周围人看到的“我”有时候可能南辕北辙。而将趣味心理测试结果晒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简单粗暴地给自己贴上标签,标榜自己属于哪一卦,不仅仅是为了探寻“我是谁”,还是为了产生共鸣拉近人际距离,比如,“我和你都测出来都是白龙,啊,原来我们是同类啊。”于是,有了谈资,话匣子就打开了。” 雷开春表示。
在不同场合呈现出不同的自己,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人格面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师管安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每个人都会有非常多不同的人格面具,面具这两个字,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似乎是贬义的,但其实在心理学意义上,这不是贬义。”
“一个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必须要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格面具,且能够非常灵活地在不同的场合供其调用。比如,你是公司的领导,在工作中对下属呈现出来的样子和你回到家作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在评估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整和健康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评估标准:个体是自己在主动调用这些人格面具,还是个体被动地、不可控制地被这些人格面具反过来控制?”管安吉表示。
叛逆期也是在探寻“我是谁”
《千与千寻》恰巧也是一部探寻自我认知的影片。“荻野千寻”是女主角的本名。但是当她误入“神秘世界”后,名字被剥夺,只剩下“千”这个新名字。“千”与“千寻”两个名字,隐喻着两个自我——“原本的千寻”和“迷失了的千寻”。
随着名字的丢失,千寻的记忆也开始逐渐衰退,千寻对于自己本名的追寻,贯穿了穿整部影片,寓意着对“我是谁”的叩问。而形成对比的是,回忆不起来自己名字的白龙,找不到回去的路,丢失了自我,失去了自由。
个体自我认知的形成究竟是何时开始的呢?管安吉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初的自我认知形成是在上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小孩子第一次开始尝试独立。试图要离开父母的管控,变成一个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时期会被很多家长戏称为第一个叛逆期。”
这个阶段孩子会喜欢跟父母作对父母说什么,他们都说不要,你让他往东,他一定往西,非得跟你反着来,看起来和十五六岁的青春期阶段是非常像的,只是这个阶段,因为孩子的能量比较小,他反对父母的那个力量也会比较小,不会引起父母很大的重视,孩子也不太可能做出特别出格的行为。
两岁到六岁是孩子开始探寻“我是谁”的重要阶段,主要通过学习和反对权威来实现。管安吉称:“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在生活当中找一个他特别崇拜的人作为榜样来学习成为这样的人。而在学习某人之前,往往先通过反对权威来确定“我是谁”的,我非得跟你不一样,我才能知道,我是我,如果我都跟你一样了,那我岂不是就变成了你吗?所以,几乎所有的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是通过反对权威,主要就是反对父母或反对主要养育人这样的方式来确立自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阻力。”
为何要给自己贴标签
在管安吉看来,人物角色配对类的心理测试受到追捧的背后,折射出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缺失自我身份认同的人才会不断地去寻找“我是谁”。此类心理测试朋友圈的走红,反映了很多人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当然,这样的测试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兴趣的,有些人会觉得这类测试很无聊,对其嗤之以鼻,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么丰富立体的人啊,为什么要给自己贴上个人物角色标签?”
管安吉表示,其实此类贴标签式的心理测试和早些年很流行的星座测试(注:此处所说的星座不同于星盘)很相似,都会掺杂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性格特征在每一个星座的测试结果中,“这些表述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套用在任何星座上,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新闻推荐
近日,中央芭蕾舞团的看家戏——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两场,获得阵阵掌声,每场的加座也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