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谈】戏剧书写现实 需要把握什么

甘肃日报 2019-07-05 04:54 大字

本报特约撰稿人 于 涛

现实题材戏剧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长期以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一直被鼓励、提倡、重视,但结果却一直不太令人满意,尤其是观众不满意。探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克服和解决也决非一日之功,但对于创作者来说,首先要检视自身,以期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向。

界宽,包万象

现实题材戏剧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元,但较之影视作品,戏剧舞台上的现实题材作品还存在着单调、雷同的问题。翻看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名单等资料,就会发现,虽然现实题材作品所占比重并不低,但反映普通百姓平凡生活,反映特定人群生活状态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当中国电影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深度、广度、角度愈发深邃、全面;当中国电视剧已开始细分目标观众,年代、家庭、职业等类型日益丰富,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题材窄化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如果戏剧对社会、生活、人群的关注只是表面、泛泛、有选择性的,那么它必然陷入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很多从业者都对剧场中经常出现的“圈内人演,圈内人看”的现象安之若素,而这样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地出现在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演出中,事实上这绝不是观众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习惯变化便能武断解释的,大多数观众用冷漠来回应当前戏剧创作对大众的疏离——“既然看不到我所处的环境,我过的生活,我熟悉的面孔,为什么要来看与我无关的东西?”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到底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这个问题看似是个理论问题,实际上是实践问题,看似创作问题,其实是个接受问题。归根结底,现实题材戏剧作品表现的是现实,如果这个现实不是大多数观众所观察、体认的现实,或者干脆忽略、无视了一大部分人和他们所处的现实,这样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品高,自不凡

现实题材戏剧真正进入到创作阶段,考验创作者的指标就是其艺术构思能否客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这种把握至少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整体认识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理出头绪,还原本质。

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具备拨开迷雾发现本质的能力。无需讳言,当下的社会生活,各种矛盾交织,各种价值观杂陈,如何解读社会现象、呈现生活真实、还原生活本质,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能否对这些现象、真实和本质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则进一步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锐度。拥有整体认识的眼光会提升作品的思想容量,对于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创作者通过生活实践和深入思考习得和养成。

二是具备人文精神,从具体的事、物中传达对人的深刻关切。

现实题材创作的客观要求就是表现人、关切人。因此,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要求创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能且愿意沉潜到生活深处,用真诚的情感接近人物,用细腻的心思体会人物的生活和情绪,用深厚的功力塑造有体温、有生气的人物形象。如此的诚心和用心才能创作出打动人、感染人、振奋人的作品。

三是体现隽永的美学品位与追求。

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现实是,现在观众观剧,已经不满足于起伏的节奏和抓人的剧情,还要求在讲好一个完整故事之外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可供品味的细节和深入思考的空间。事实上,欣赏水平的提高是观众文化程度提高、观赏量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手法的提升和更新跟不上观众成长的速度,作品自然会被批评。

创作者的水准会从其艺术构思能否客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得到直观展现,这同时也是创作者艺术格调的直观展现,格调的高下决定了作品能否从平常、平淡和平庸中突围。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都是我国戏剧创作最重要的部分。展望今后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创作者的心态、视野和格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立意、容量和韵味,而这些正是观众期望看到的现实题材作品应该具备的。戏剧人应该努力,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现实题材戏剧作品。

新闻推荐

国产青春片: 关注现实 回归理性

《狗十三》《过春天》《最好的我们》《老师·好》《过春天》《快把我哥带走》《快把我哥带走》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