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在饱满的困难中前进

大众日报 2019-06-23 10:00 大字

□王文珏

【关键词】俄罗斯票房新纪录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片正在热映中

作为分不清马刺和热刺的球盲,还是忍不住好奇心看了这部“燃爆全场”的电影。两个字,好看;四个字,无需懂球。

《绝杀慕尼黑》,近年来俄罗斯票房史上的奇迹作品。它改编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的篮球决赛——36年保持不败记录的美国队,被俄罗斯人最后三秒翻盘,枪挑马下。

这是几乎可以称得上奇迹的事件。美国人在篮球上的强大毋庸置疑。当新任俄罗斯主教练加兰任说出,我们要在奥运会赢美国队时,不用美国人笑,所有在场各国记者就已先笑为敬了。连在场的苏联体委官员都吓得捂住了麦克风——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堪吗?

全片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展开。“不可能”这三个字,可以是超级英雄救地球,可以是孤胆英雄独战黑帮,可以是平民小我挑战自己……也可以是一个不服输的战斗团队,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去挑战一场近乎既定的战斗。

它的困难如此饱满。“困难”,成为与“努力”疯狂探戈的角力者。它越庞大、深邃、令人痛苦,另一方才越闪耀摄人。先别说硬实力,看看这“哀兵”阵容——最好的中锋因为加练膝盖受损,最有用的药在美国人手里;有队员身患罕见疾病,运动生命所剩不多;后卫视力只有0.4,1972年的隐形眼镜只听说美国有……除此之外,旧式官僚的自以为是,隔行指导时时干扰着球队,球员之间因为民族矛盾也不怎么团结。教练自己家里更难,儿子坐在轮椅上,需要尽早到国外手术,这得一大笔钱。头疼吗?真的疼啊。

如此种种,在影片中一棒接一棒地出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我行,但环境不行,怎么办?如果条件行,我不行,怎么办?一次次冲关打怪,就是故事的长流水,所有人都需要在痛苦中,用一种不甘,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加教练是故事核心,他身上有影片最动人的人格:坚定、踏实、想办法,理解并温暖所有人。他付出努力,得到人心,也得到战斗力,他是个战略家,但并非高明到诸葛亮那种,只能在有限空间、无限困境内周转。那无能为力的一面让他更真实,也让全片有更高精神强度。

这是一群纯洁的人,体现了纯粹的体育精神。奋斗,就会有回报;敢奋斗,才能出奇迹——这永远是体育激励人心的地方。整部影片充满一股特别昂扬的劲儿,并不是疯狂打鸡血那种,它闪烁于生活、比赛的一点一滴。加教练把训练方法、战术思想、赛练机制,对运动细节的每一种思考都贯彻得极好,队员们在蹦床的弹跳飞翔中练习传球,镜头中力量与控制的美很有说服力。球手间互相鼓劲儿的话,都是人狠话不多,有战斗民族特有的真实。一次美国之旅中,队员和几个街头篮球混混的“遭遇战”竟然输了,但正是这次碰撞让他们对美式篮球的理解丰满起来。当一切得以汇聚,你会发现故事全程就像搭积木,根根结实,结构相互支撑,没有一根多余无效。苏联人决赛中的每一分都来之有途,得之有道,他们赢得亮堂,美国人输得不冤。

高潮是最后30多分钟对决赛的复刻。苏联队几乎一直压着美国人打,从没吃过亏的美国队急了,在教练怒吼声中越打越脏——但,他们并不违规。很快,加教练和队员们学起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火药味越来越浓,对抗越来越激烈……戏剧性的最后三秒,影片用近乎十分钟的时间去拆解,成为全场最高光澎湃的时刻。俄罗斯电影对镜头的凌厉剪切,分分秒把人带到场地中央,肉身闷声的对抗、篮球砸筐的砰然,缩身上网、轻舒猿臂的潇洒,是惊心动魄又热血纯粹的体育享受。

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最好的题材。时代的偶然和必然,情与景的来龙去脉,都在这样的故事里凝存,并在重新审视时焕发新的光芒。最好的台词也往往来自当事人,就像加教练平心静气地说: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新闻推荐

《九龙不败》宣布定档

犯罪动作巨制《九龙不败》于6月20日在上海举办“势不可挡”发布会。活动当天,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导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