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从“注目未来”看北京电影节
外面已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电影院里大银幕上却传来了上世纪80年代越南西贡传统民间戏曲——改良剧的悠扬曲调。哀伤的爱情故事结束,年轻观众们的脸上还留着沉浸其中的情绪的光影,恍然间,青年导演已经与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现场,轻松地与台下师生互动了起来。
这随意而温馨的一幕,就发生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里。一个普通的午后,一个“小而美”的电影单元,于细节处,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态度,正在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静静走到了第六个年头。
《十二公民》《路边野餐》《蓝色骨头》《清水里的刀子》《旺扎的雨靴》......这些或取得票房佳绩,或得到艺术认可的影片,都曾在这个针对于国际电影新人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风采。除去压力,与专业师生对话交流之中,作为电影新人的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也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里,悄然生长的创作未来的萌芽,以一种并不喧宾夺主的姿态,“注目未来”恰好体现了北影节“人间四月天”式的可贵和可爱之处——回归院校,用一种鼓励的态度扶持新人新作,并不对他们造成任何压力,让青年的创作者们在校园友好交流的氛围中,舒服自在地讨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舞台上,虽然没有置身于主竞赛单元争夺“天坛奖”的“镁光灯效应”,但充分专业,又极其包容的环境,却可以发挥教育的美育功能,让莘莘学子们看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可以开阔各自的视野,在具体的实践中,使北影节“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宗旨绝不仅仅流于口号。因为,即便是在这个为了帮助新人亮相的单元中,越南、马来西亚、伊朗、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匈牙利等各国的“影坛新人”也都享受着同样的关注,形成了一个携手共进的小小“电影文化共同体”。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与中国电影同步飞跃式的发展,在九年的时间里,从简单的展映衍化为电影爱好者的狂欢、从地方性的国际电影季升级成了引领“一带一路”多元文化发展的国际电影盛事。这些年来,无论是主题论坛,还是项目创投、版权交易等平台建设,北影节的影响力早已与日俱增,更成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操盘手”和“象征力”。对于一个凝聚了太多未来期许和发展展望的电影节来说,这些“常规动作”的硬件升级固然可贵,然而,展映经典影片带动的全民观影的欢闹、学术机构对产业发展的“献计献策与监督批评”、电影专业院校以一种不计回报的态度对国际影坛新人付出的扶持与关照,或许更是我们在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节点上,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建设。
没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培养,就没有导演文牧野“横空出世”的《我不是药神》、自北影节的“注目未来”单元亮相之后,毕赣也随着《路边野餐》而“一飞冲天”......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隐藏”于学院中的展映单元,却正好说明了北影节具体而微、见微知著的发展历程和切实成绩——如同精力充沛的身体必有其血脉充盈的肌理,作为一面镜子和某种旗帜,具有如此丰富而细腻的组织形式,北影节今日的发展,怎能不让我们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还真以为是纯爱啊? 爱情电影《如影随心》上映,获封“中国版”《昼颜》
半岛记者黄靖斐让影迷期待已久的爱情电影《如影随心》4月19日正式上映,记者在大商影城(香港中路店)观看了影片。霍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