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那儿” 致敬《查令十字街84号》
□陶安黎
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有机会出国观光的朋友,尤其是能去英国的,简直让我心生嫉妒。倒不是我对这个国家多么情有独钟,其实我并不是个喜欢旅游的人,有了空闲,宁可“宅”着,也不愿到处跑。多年前,一本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的小书,却让我对这个国家的这个地址充满神往,如同年轻时仰慕“贝克街221号”一样,但那毕竟是柯南道尔虚构出来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的住址,属于文学的地标。而“查令十字街84号”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据说那里现在已成为一家酒吧,门边挂了牌子,上写“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我相信,因了这个门牌号,酒吧的生意一定很火。
“你们若是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每当读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印在扉页上的这段话,总觉得心里头酸酸的。
书里的故事很简单。纽约的一位名叫海莲·汉芙的穷困女作家通过书信往来,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伦敦一家古旧书店购书淘书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来往的书信被海莲集成此书,没想到竟成为全世界爱书人的掌上明珠。
1949年10月5日,生活拮据的海莲·汉芙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她便按《星期六文学评论》杂志上的提供的地址,向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封信求助。从这封信开始,跨越两个国家、长达二十年的精神交流便拉开了序幕。
当海莲很快收到回信和她需要的《哈兹里特散文选》与《致少女少男》等书,她喜出望外。同名电影中的这一幕更让人印象深刻,由班克劳福特饰演的海莲有事急急出门,到了楼下,看到寄来的书,惊喜地尖叫一声,拿起书三步并作两步重新上楼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把包装打开,用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着书籍,陶醉得忘了出门。她回信说:“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舒服。”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经理叫弗兰克·德尔,是一位正经严肃、有着典型英国绅士气质的中年男人,与海莲的率真活泼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正是这两个性格迥异、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在一封封娓娓道来的书信中,搭起了一座远隔重洋的心灵桥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每一户每个星期只配给到两盎司肉,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个鸡蛋。善良的海莲得知这一消息,就通过各种途径,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而弗兰克报恩的方式,则是更加用心地奔波于英国各地,为海莲寻觅那些她钟爱的旧书珍本。弗兰克的家人和书店的其他员工也纷纷去信表达各自的感激之情。在海莲生日的时候,书店全体员工为她献上久觅不得的《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就连弗兰克的邻居,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为海莲亲手做了一块刺绣桌布,作为圣诞礼物寄给了她……
海莲会为自己收到的书和礼物欣喜不已,大加称赞;也会为一些不尽人意的书籍“大发雷霆”,以她惯有的幽默和泼辣对弗兰克抨击一番。一位美国女士的轻松调侃与一名英国绅士的矜持严谨跃然纸上,读来流畅而有趣。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译者陈建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信件,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别人看的,大都是信手写来,反而多了一份真实和质朴。如果不是弗兰克不幸因病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世。
如今,生活在网络微信时代的我们,已经体会不到寄信的热切和收信的期盼了。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总令人感到美好。“亲爱的提奥”“亲爱的海莲”“鲁迅师”“广平兄”……这些留存在时间长河中的问候和称谓,如同生活的旁白,似有若无地回荡在耳畔,漂浮在心头,淡泊而纯粹,平静而恒久。
不由想起自己还是一名“文青”的时候,曾与报纸的一位副刊编辑长期通信。最初是我投稿,她编发,后来因为相同的写作爱好,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交流。尽管同在一座城,却从未谋面。相互间似乎有种默契,谁也没有主动提出见一面。后来,这位对我有知遇之恩的编辑去了外地工作,她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未曾相见的相识相知》,来纪念我们那段神交。我常常想,人生或许需要这种仅属于精神层面的知己,需要这种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旁白。
由于阴差阳错,海莲和弗兰克最终也没有见到,倒是海莲的闺蜜和好友代她去实地造访查令十字街84号,并向她绘声绘色地形容着书店情形,“这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让她徒然地歆羡。“我不想让你以为我是酸葡萄,不过我实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你饱览遍逛‘我的书店’,而我为什么就只能乖乖蹲在九十五大街的破公寓里……”海莲在给闺蜜的信中撒着娇。
在1952年9月份,海莲本来已准备去英国了,但由于治疗牙齿,花掉了积蓄,无奈放弃了这一出行计划。不过,我个人隐隐觉得,海莲的内心对这次英国之行是矛盾的,既渴望亲临查令十字街84号,又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什么。按说,治牙早一天晚一天并无大碍,以海莲对书店的向往,她完全可以用那笔钱先去伦敦,再回来慢慢攒钱治牙。我想,或许她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上的知己,让心灵永远守望那份朦胧的美好。
1969年4月11日,海莲在给好友的信中悲戚地说:“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是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是真正的爱书人。虽然她常在弗兰克他们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却一直觉得亏欠书店。她在1952年12月12日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书与信,信和书,在《查令十字街84号》演绎得如此完美。如今,弗兰克已走了近半个世纪,海莲·汉芙也于1997年4月9日去世。年华似水,物是人非。然而,正像海莲所说的——“书店还在那儿。”是的,它在那儿,在全世界爱书人的心中。
新闻推荐
早报4月10日讯由法国经典动画电影《小王子》制作团队全新打造,入围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大名单的奇幻冒险动画电影《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