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冯小宁: 中国电影需要多元类型
冯小宁
冯小宁导演的新作《动物出击》将于4月26日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动物电影”,讲的是一群动物拯救自然环境的故事,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相当冷门。选择这样一部关注动物、关注自然环境的电影直面市场,让圈内人都吃惊于冯小宁的大胆。
“我认为,自己用30年学习电影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不足的过程。希望自己作品的每一个镜头,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日前,接受采访的冯小宁说。冯小宁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虽然火爆,但在片种上进行尝试和探索的比较少,属于独创的东西并不多。他希望《动物出击》能为儿童商业电影的领域扩展做出一些探索。
这位凭借《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战争三部曲享誉海内外的第五代导演,早在1988年就凭借电视剧处女作《病毒·金牌·星期天》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单本剧奖,这也是他的第一个最佳导演奖。获奖第二日,他就看到了奥斯卡颁奖礼授予黑泽明终身成就奖的新闻。
30年后,冯小宁仍然对黑泽明当时的获奖感言记忆犹新。黑泽明当时说:“我今年90岁,我一辈子都在学习拍电影。今天得到了这个奖,是鼓励我继续学习怎么拍电影。”
“一个90岁的大师还在说要学习怎么拍电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电影就没有真正的生命。”冯小宁说。
所谓的“动物电影”在世界上有很多,但大部分情况,都是把动物设置为一个普通道具,真正把动物作为平等主角去表现的电影并不多,尤其是能够以孩子的视角去欣赏动物,和动物成为朋友,就更少了。也正因此,《动物出击》颠覆了此前动物电影的设定模式,以动物作为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去推动故事。这种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冯小宁在早期执导的作品中就已经在进行尝试了。30年前,在冯小宁自编自导的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的剧本里,他就已经表现了动物为了拯救人类牺牲自我的情节。
“我在《大气层消失》剧本里写到了人类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那时候完全还是一种想象,技术上无法完美体现。现在30年过去了,电影技术和电影的设备都已经非常高端,我想再把这样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就有了《动物出击》。”
冯小宁称当年的《大气层消失》是直觉为先,现在拍片则是理念先行,没有清晰的理念,就无法准确地定位。冯小宁的电影拍摄屡屡涉足最艰苦的地方,《黄河绝恋》在农村,《青藏线》在高原,《动物出击》也不例外,该片在拍摄过程中去了四个国家和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无人区。拍摄过程中,剧组深入内蒙边境,当地方圆百里不见人的踪迹,但景色却保持着最原生态的面貌。“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好,但蚊子也特别多。到了傍晚以后,蚊子奔着亮来了,能厚到把窗户全部铺满。”虽然拍摄艰苦,但是冯小宁的团队却从不喊苦,反而兴奋异常,因为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才能捕捉到中国电影中从未有过的镜头。
这种对自然美的执着和追求,让冯小宁对《动物出击》很自得,因为“这是一部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希望可以给孩子们心里洒进一颗‘爱护环境的种子’。”(王友)
新闻推荐
《紧急救援》剧照本报讯(记者曾世湘)2018年的电影《红海行动》叫好又叫座,导演林超贤今年的新作继续向大场面、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