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的一簇亮光

宜宾晚报 2019-03-12 10:37 大字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拷问灵魂的优秀之作,它像一道亮光,照亮扶贫路上的人。

拷问灵魂,谁去拷问?是李双洪等扶贫干部,他们经历灵魂洗礼后,成为了正能量的代表。他们捧着一簇亮光,这簇亮光饱含着坚韧、信念、责任和天下为公的心,这簇亮光反复拷问着走在扶贫路上的人。在反复的拷问中,他们挣扎着、变化着,完成了灵魂的洗礼,打通了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这种拷问是全方位的,电影几乎覆盖了扶贫路上不同角色的代表,驻村干部、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原型。电影对每一个角色雕琢得非常精细,情节推演的过程中,相互交织着事件的偶然和必然,每一个角色在反复的灵魂拷问中发生着变化,最终完成了角色的塑造。村主任周富贵是一个具有典型劣根性的村干部,电影作品在一系列嬉笑怒骂、啼笑皆非的情节打磨中,把一个自私、保守、胆小怕事的小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了影片中更深层次的思想,一个村干部的变化是正义火焰燃烧的力量,是李双洪他们天下为公、不畏艰难的力量不断拷问的结果。周大奎,一个典型的“等靠要”贫困户,是李双洪最难改变的一个人,最后周大奎被感化。有人说,周大奎的改变是因为他有放电影的手艺,正好有放映员这个工作,如果没有,这个贫困户能改变吗?其实,答案是肯定的。电影中,有个镜头,周大奎反复擦拭着自己的放映机,说明他心中有梦想和希望,而李双洪他们用一簇亮光把他的心焐热了,把他的阴影慢慢照亮,把他的希望和梦想点燃。这是扶贫路上千千万万贫困户的形象,他们也有梦想和希望,需要有人去点燃、去引导、去树立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周晓莉、周七爷,他们是村里非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的代表,在扶贫路上,他们心里有淤积、有委屈,怎样让他们发光发热,成为扶贫路上的生力军,发挥致富带头的作用,电影中他们也经历着灵魂的反复拷问,从中国传统“里仁之美”到“天下为公”,由“推己及人”到“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生活”,李双洪用真心反复打动着他们,为他们排解委屈和心结,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这种拷问是彻底的,电影主题放在中国扶贫的大背景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了史进洪等干部脱贫攻坚的亲身经历。电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个性特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事件,反复抽丝剥茧,不断拷问人性。电影非常接地气,增强了真实感,消除了观众的距离感。电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电影像一个灵魂净化器,过滤着不同群体的思想。电影很巧妙地从人的内心入手,用轻喜剧的手法,在每一个人物灵魂的一次又一次鞭策中,点亮了这群人,最后所有人撕掉借条的镜头,不是偶然,而是在循序渐进的灵魂拷问中,内心得到了升华,电影主题得以最大化凸显。

从真实中来,到真实中去,我想,这才是电影《最后一公里》的意义所在。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巧妙而恰当地把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既让我们看到真实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物比原型更加圆润、饱满,在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中,人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让观众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不同的缺点、弱点和个性,这让我们感觉,他们就是我们身边人,以至常常把某某喊成影片中人,回归到中国扶贫攻坚战中,放大到每个角色代表着一类人,他们也接受着灵魂的拷问,影片成功打通了影片内外的最后一公里。它拷问着驻村扶贫干部,是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为扶贫奉献爱心和力量,还是敷衍了事、碌碌无为、欺上瞒下、数字脱贫?它拷问着我们的村干部,是切实为发展出力、牺牲个人利益、以村民为己任,还是自私自利、优亲厚友、中饱私囊?它拷问着贫困户,是自力更生、积极向上谋发展、谋出路,还是抱着“等靠要”思想?它拷问着非贫困户,是积极维护集体利益、帮助贫困户致富、谋求共同发展,还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它拷问着扶贫路上经历过委屈、困难的人们,是抛开个人恩怨,用博大的胸怀迎接扶贫的浪潮,还是抱着心结不放?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一簇不灭的火焰,照亮着扶贫路上的每一个人奋然前行。

新闻推荐

狼殿下什么时候播出?狼殿下更新时间是多少?

在我们已经过去了的春节,我们非常多的电视剧已经开机进行了拍摄,还有很多的影视剧已经杀青,而今年的电视剧也是呈现了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