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密码”
主旋律影片《最后一公里》,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人物形象独特鲜明,再配上长江上游川南地区的好山好水与风土人情,影片确实吸引人。《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能够引发共鸣、深入人心,当然有其“密码”。
密码之一:紧扣时代脉搏,真实真诚记录时代发展。《最后一公里》讲述了珙桐村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带领珙桐村找到以发展茶产业致富的道路,将一个“光棍起堆堆,要想安个家,除非讨个二门亲”的赤贫村,发展成了“傍晚村民手牵手,穿起皮鞋路上走,行起路来不怕狗”的富裕村,生动再现了农村青年党员同群众团结协作、一步步解决好农村脱贫“最后一公里”的故事,讴歌了脱贫攻坚的精神,过程既热血又励志,充满正能量。打动观众的,正是影片蕴含的深厚的现实主义力量,其创作过程对当前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有着深刻的启示。
密码之二:电影以轻喜剧的形式,巧妙地反映时代大事脱贫攻坚。影片中塑造了几个喜剧型人物,尤其是影片对老村长周富贵的刻画,区别于有些中规中矩的村干部形象,而是颠覆性地塑造周富贵的臭美、怕老婆、自私、保守等小毛病。如此设定使得影片更切合实际,让观众一秒入戏,笑过之后陷入深思。人无完人,恰巧就是因为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问题,才是最为本真的农村生活,让作品自身丰富饱满,又使得影片趣味横生。电影中有不少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和细节。无论是服装、化妆、道具,包括为人物设计的小动作等,都竭尽所能体现人物本来面目。但是贫困户周大奎这个典型人物,对农村的发展破坏力也不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好在他重新当上了电影放映员,人性得以回归。
密码之三:电影讴歌了基层干部的拼搏精神,为追逐梦想的人们树立了偶像。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奋斗的精神、追梦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个时代永远需要的,由此打通了观众的圈层。李双洪本是一名留守知识青年,毕业后回归故里,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创业方式,山上种植核桃树、养乌鸡等,可事业总是无果而终。他深刻反思自己的失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之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发掘自身潜能,靠谱且有担当,时代把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属于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村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他还受到村民的诬告,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似乎又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睿智的周七公融化掉了他所有的失落与委屈。同时,周晓莉的行动支持与爱情温暖也给了他坚持的力量。
因为开山辟路时的塌方,不仅埋葬了村民的性命,更埋葬了村民的希望,山里山外和干部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成了一道门槛,横亘在村民心中,山村的发展一度陷入绝望。村支书李双洪为了给村民希望,他用言语和行动,跨越了门槛、赢得了人心,打通了人心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出山的最后一公里,让山村变了样,让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是李双洪的成功,是珙桐村的成功,也是这个时代的成功。
新闻推荐
巨大的喀斯特山体耸立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被雨水侵蚀后,石灰岩组成的岩体可如刀片般锋利。在距地面近百米处,一名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