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球”制片人:若后面一下弄一千个科幻项目,那就是过于乐观
今年电影贺岁档的刷屏之作《流浪地球》上映15天累计票房即突破40亿元。尽管电影引发的看法不一,但点燃舆论场如此广范围多维度的热烈讨论,其意义已经超出电影本身。大家对中国科幻的崛起为何如此期待?中国电影工业距离一线水准还有多远?
科幻片好不好,视效最重要?
冯华:都说科幻片是“电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科幻电影要拍好难在哪?
龚格尔:科幻电影涉及到拍出一些无法在现实世界上寻找的部分,必须得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进行视觉化呈现,给观众营造一个梦境,重视效是一个挺明显的特点。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的世界需要花很多的功夫,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所以会被形容成电影行业当中最难攻克的类型影片。
彭侃:从剧本创作角度上来说,要求有很强的世界观架构的能力,又要有现实的基础——科学的支撑,同时又要呈现出想象力吸引观众;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投入,都是数以千计的特效镜头,要花很高的预算去做的,所以像好莱坞一部科幻片动辄就是上亿美金的投入;要有非常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支撑,几千人怎么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部电影创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三个维度是检验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化水平有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指标。
国产科幻电影市场会被就此引爆吗?
冯华:今年还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计划上映,投资者和业界对科幻电影的市场热情是不是被点燃了?
龚格尔:说明大家启动时间跟我们差不多,都在冒险。还是觉得这个时代到了,中国的硬实力、软实力都呼唤着能够面向未来去探索这个领域的片子,被大家感知到了。
彭侃:前几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是标志性事件,之后资本、大众越来越关注科幻领域,很多电影公司购买科幻文学IP进行改编,经过几年时间到了集体的产出期。《流浪地球》的高票房应该对市场有很强的提振信心的效果。可能还会带动对于科幻文学的关注,包括线下产业链的开发,甚至对于后期特效行业都会有促进作用。当然从业者要保持冷静、保持初心,热钱一涌进来容易冲昏头脑,我们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喻思南:在科幻行业,很多专家、行业管理者也都在探讨怎么搭建促进行业发展的协作交流机制,随着业界的共同努力,再有了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带动,科幻行业的结构会越来越优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中国科幻片距离一线就差“烧钱”?
冯华:本土科幻电影产业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龚格尔:当时我们去卢卡斯工业光魔,介绍完我们的创意之后,他们很感兴趣,但给出的价格确实体现出拥有全球市场的影片和国产电影成本的差距,几乎就是汇率差距——我们花一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他们花一美元,他们几乎每个镜头的价格都是我们的五到六倍。从质量上来说,《流浪地球》跟好莱坞顶尖科幻电影的视效有明显的差距。顶尖视效的那些影片不是拿钱能解决的,几乎没有现成解决方案,要依靠大量的时间去研发最尖端科技。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是一个好的时间点开始奋起直追了。《流浪地球》的视效75%都是国产团队完成的,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终于在这个点能够把这样的作品支持住,我特别自豪。
喻思南:弥补差距其实需要很多很细微的积累。我曾经看过一个小短片,故事很简单,独特之处是视效上都是光线线条,这么一个两到三分钟的短片用了工业光魔比较厉害的技术人员一年的时间。所以差距不是马上就能追上的,我们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
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前景过早乐观了?
强国论坛网友:《流浪地球》成功了,但大家是不是过早乐观了?现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能支持更多科幻精品出现吗?
龚格尔:乐观是应该保持的。但如果后面大干快上,弄一千个科幻项目,那就是过于乐观了。还是保持谨慎乐观吧,希望是最宝贵的东西,还是得对科幻电影保有一份希望、一份宽容。所有电影工作者还是要对观众保持最大的敬畏,你得拿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不留任何余力,拿出全部能量来,观众才会尊重你,买你的单。
中国科幻电影产业,航向何处?
冯华:如何推动科幻电影产业良性发展,在未来取得更好成绩?
彭侃:未来要提升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建设,哪怕是看上去很微不足道的工种,培养出足够多合格的人才;学习好莱坞的产业链建构,如《星球大战》系列,到目前为止有300亿左右美元的收入了,其中只有15%是票房,85%都是授权给各个公司开发产品。这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部分。
喻思南:很多电影拍摄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好莱坞从金融制度上探索出一条电影完片担保制度,原则上分担风险,为电影产业运营服务。我们国家如果这个制度能够完善,有利于更多社会资本、科幻爱好者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好想法和好内容是源头。国内电影产业要持续发展,希望源头上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和受大家关注的科幻作家出来,他们持续不断的产出能够提供一个保障。
龚格尔:呼吁更多出品方像中影和北京文化支持我和郭帆一样去支持年轻的编剧去尝试,肯定会有试错的成本,但培养出来就是宝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这个周末去看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以下简称《阿丽塔》),是《流浪地球》的后续反应,想作个对比。以我的观影口味,首选现实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