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奥斯卡?我们没有资格
在去年我已经预测过,未来好莱坞的风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倾向关于个体经验的创作。今年大部分入围影片都验证了这点,这也是让大家有一种“小年”观感的关键原因。
过去,最容易获奖的影片一般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宏观格局的影片,像是《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这样级别的题材,一看就知道极具奥斯卡相;另一类则是对于某种社会现象风潮有集中、深刻反映的影片,像是《聚焦》、《水形物语》这种。
在后一类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小格局的影片,但胜在创作者的艺术水准和思考。
在今年的提名影片里,我们很难看到较大格局的影片,尽管有《黑色党徒》、《绿皮书》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故事,又或者是《宠儿》这样的豪华宫廷戏,但是它们都集中在个体经验上。
或许大家肯定不爱听,但单从创作角度而言,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格局最大的,其实是《黑豹》——至少人家还有点莎翁宿命论的史诗质感。
我相信很多人都疑惑《一个明星的诞生》何德何能获得好莱坞一片好评,这部电影和《欢乐满人间2》一样,代表的是好莱坞最传统的价值观,同时奥斯卡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守护这种价值观念。
《一个明星的诞生》这个贯穿80年的IP在好莱坞历史上有数次拍摄,分别是在经典好莱坞的开头、经典好莱坞的鼎盛时期以及新好莱坞时期。这个故事延续了好莱坞的明星制精神,以及在不同时代彰显出了这一精神的特性。
因此当下的时代也需要一部《一个明星的诞生》。它并不是难看,而是包裹了好莱坞发展过程中摒弃的部分情节剧精神。
这两部电影在奥斯卡上的提名,到最终整个获奖名单出现,完全验证了今年奥斯卡又是“提携传统,但渴望革新”的一年。
本身奥斯卡就是一个很“老”的奖项,它已经91岁了。在它提名和嘉奖一些“老”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意外。
这种新老的冲突,给了奥斯卡一种情节剧式的活力,像是前年的《月光男孩》《爱乐之城》大乌龙,《月光男孩》就是最新的好莱坞趋向,而《爱乐之城》致敬的是经典好莱坞。
去年的《水形物语》与《三块广告牌》也是如此,《水形物语》遵循着好莱坞变化规律而来,《三块广告牌》则是突出、鲜明的母性角色改写。
只不过今年“老”的部分太过薄弱,片子全都挤到了热门题材那条跑道,才会更显单调。
例如《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宠儿》的最佳男女主角奖,完全延续了《月光男孩》以来的LGBTQ风潮,是奥斯卡在政治正确中做出的努力。而它们最有力的竞争者,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副总统》和格伦·克洛斯的《贤妻》都输在了角色过分桎梏在传统家庭情节剧之中。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始终是好莱坞难以摒弃的一部分,毕竟成就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便是有声片的先发制人。
1927年的《爵士歌手》只有歌舞片段有声,对白无声,从有声片走下的第一步就奠定了好莱坞的歌舞根基。今年收获多个奖项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和最终赢家《绿皮书》,很明显都是从这个根基中发展而出的影片。
而早在1月的时候,我就已经认定《绿皮书》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整个颁奖季的终极王者。《绿皮书》彰显出了很多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有的特质,不仅仅是在政治正确上。
这部电影有真实的背景,展现出了一个刻板印象外的民权运动故事,穷白人作为黑人音乐家的司机,前往歧视黑人的地区进行演奏。
在大部分黑人题材电影中,黑人常常被描绘为底层人士,典型代表是《为奴十二年》,就算出身于北方的自由黑人也要到南方受一轮苦,重新成长一次。包括《炎热的夜晚》,黑人去到一个危险的地方和白人警探一起查案,最终还是有一个由下向上的身份突破。
在《绿皮书》里白人与黑人两个角色间有一个有趣的置换,白人的整体行为风格更接近“黑人”,而黑人更加“白人”。
所以,这里的黑人身份的突破,并不来自社会,因为在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他都有社会所认可的一种高级身份。他所需要的是由上向下的突破,虽然他也在做一个西游取经式的普度众生行为,但是其根本动机来自他的尊严,在这个过程里,他应该学习如何放弃骄傲,和普罗大众真正的融合。
奥斯卡给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最佳影片大奖,并非什么稀罕事。重点是《绿皮书》记录了一个历史细节,并可以通过这个细节挖掘出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并帮助我们探析被忽视的情感。
上一年好莱坞属于种族大融合,由《水形物语》奠定了一个百花齐放式的基调,而在今年以《绿皮书》为首“黑白”题材大获胜利,还捎带给了黑人导演老将斯派克·李一个意外的最佳改编剧本。LGBTQ题材属于第二得益者,包括《绿皮书》中都包含了此类元素。
很明显女性元素在这一届略显薄弱,我们可以称《罗马》和《宠儿》具有女性电影风范,但是究其根本,《罗马》是阿方索·卡隆出于自身的童年追忆,而《宠儿》也是男性导演的一次宫廷百合想象。
在下一个颁奖季,理应该有更多纯粹的女性电影作品出现,填补这一季的空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最佳导演里出现了两个外语片导演,阿方索·卡隆和《冷战》的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宠儿》的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也是一个欧洲人。
真正的美国本土力量,剩下亚当·麦凯和斯派克·李,而他们也并不是传统型的好莱坞导演。在未来的颁奖季,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欧洲导演电影,以及外语电影进入到重要奖项的角逐之中。
从二战时期的对欧洲导演的引进,到近年来墨西哥导演的崛起,好莱坞一直不断地在衰落的关头寻找救命稻草,尝试用相似的意识形态与新的美学角度拯救自己。
近几年奥斯卡奖项一出,大家都纷纷开始唱衰这个奖项,就像它逐渐下滑的收视率一样。
奥斯卡并不是真的不再吸引人了,而是国内的观众视野越发开阔了,我们对电影的衡量标准更为多维,奥斯卡只不过是其中的参考之一,而不再是绝对性的权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奥斯卡是好莱坞内部,或者说英语电影的奖项,它虽然逐步扩展版图,目前还是在西方世界伸出一点小的触角而已,它怎么评奖和我们毫无关系,也完全不用在乎我们的感受,人家讨论的议题我们连边都摸不到。
那我们看奥斯卡,到底在看什么呢?世界电影第一高地的动态,方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观望当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凑热闹。
这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而是这种参与感,是很有趣的事情,恰如前面所言艺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情感,奥斯卡可以帮我们理解世界的变化,感受人类的共情。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越多,它也逐渐走下神坛,与我们对视,平等交流。不要忘了,艺术并不是电影唯一的特性,电影也是传达信息的渠道,奥斯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窗口。
福利 |在本文或次条留言,谈谈你对本届奥斯卡颁奖礼的看法和观点,我们将选出十名影迷,送出3月3日下午2点半北京慈云寺耀莱杜比影院《绿书》观影分享活动电影票一张,详情见今日次条。
投稿及其他事务请至「幕味儿」工作邮箱
新闻推荐
今天央视点名了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的事情,其实这个事,大家也基本知道,很多数据是刷的但究竟刷了多少,大家也没直观感受,今天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