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流浪 □孙亮

青岛晚报 2019-02-23 07:01 大字

我们一直都在问,什么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或者,中国自己的电影,是故事的发生地点在中国?或是故事的主角是中国人?

过去我们见过太多此类的伪“中国科幻”电影,从中看到的只有尴尬。这种尴尬的感觉是从何而来的?是因为那些看似中国式的面孔,身处于中国式的环境中,却按照完全非中国式的思维来思考和行事。我们看到中式餐馆里永远张挂着大红灯笼,餐桌上永远是骇人的鱼头或者活物,中国人永远都板着脸。于是,一句中文对话,一副中文招牌,甚至仅仅是一张亚洲面孔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就仿佛这些人或事是来自于另一个时空。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故事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甚至是故事的走向,都会产生内心的共鸣。因为维系这种共鸣的,正是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我们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我们对于“家”有着无比的执着。当我们理解了故事里所有情感背后最深层次的动机后,我们便会发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想法只会出现在中国人的故事中时,这是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诺亚方舟式的神话,而我们对于方舟的想象,一定是能够承载我们对于“家园”所有的期许。

当这种期许无限放大的时候,方舟便成为了地球,地球变成了方舟。这时我们才会明白,这原来就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的科幻电影。

在放映后的交流会上,郭帆导演提到,当他们和工业光魔谈到这个想法的时候,对方甚是兴奋,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为什么要带着地球走?”我想,如果由好莱坞来拍同样背景下的故事,恐怕就会变成人类移居外星的西部探险模式吧。而这种故事模式的区别,正是我们可以用以区分“真正的”中国电影的元素——也就是对于“家”的概念。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其实主要指的是流浪地球原著本身的设定,而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厚重的主题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作为影片的导演,需要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来承载这样的内涵。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导演是否能驾驭一个故事”的说法,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于情节和场景的驾驭上,而忽略了导演对于剧本真正精神的把握。这部电影截取了原著的某一部分作为故事背景,80%甚至90%的人物、情节都是原创,而看过之后却让人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我想,这正是一个好的导演的特点吧。

主题曲方面,当在《歌手》上听见刘欢老师的这首《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时候,我记住的除了28拍的长音,还有这首歌大气磅礴的编曲。我当时有一丝担忧,担心电影“驾驭”不了这首歌,也就是说,影片本身的厚重是否能承载这首歌的厚重。事实证明我完全多虑了,在影片最后引用大刘原文对流浪地球计划进行说明后,《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旋律响起,这种圣咏式的曲风与剧情一结合,瞬间生出一种史诗般的悲壮感。而歌词里的“带着家园流浪蓝天”也与上面写到的影片本身基调高度契合,刘欢老师提到他是看过这部电影的,看来此话不假。

新闻推荐

翻拍同名热门电影,收视破纪录,童星出身新秀挑大梁 《成为王的男人》俗故事不俗韩式制作

吕珍九演国王李轩(上图)和戏子河善(下图)。李世荣上月在韩国tvN电视台开播的古装剧《成为王的男人》(也译作《双面君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