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2019年,不妨换个姿势读书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1-07 06:42 大字

在新年初始之际回望2018年,这一年都读过些什么书呢?是否有一本书总是会从记忆中翻涌出来?有人会想吗?

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想到了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他说:“我发现,在探究哲理时不断变化姿势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一只脚因站立太久而僵硬。”

这句很有意味的话不完全是哲理探索,就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来说同样成立。

我们也许喜欢躺着读书,也许习惯端坐翻书,或是慵懒地拿着手机阅读,无论是移动、静止状态……

然而,以愚见,这句话所言可能不是这一层面的想法,而是指不同状态下的意识活动,也就是不同姿态下,所见所思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换个视角读书,试着改变一下心智的姿势来审视阅读活动。

《活着》《平凡的世界》在2018年的很多个月都出现在主要销售渠道的榜单上。

毋庸置疑,活着,即使是平凡的活着,是个体存在的基本状态,就像老话说的,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但有人并不认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审读《活着》呢?人类是沉迷于建构非物质产品的动物,文明世界的活着不完全是生物性的存活。作为个体,也并非一定就得“伟大”,因为真正的文化大厦都是无数个平凡个体聚合而成的。况且,很多时候,是死亡带来了永生。

“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另一种生命认知。如果生存目的仅仅是苟且活着,那么很可能连自我存在的意识都不会闪现,那么,为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会成为流行广泛的生命解读呢?

同样,更大程度上是励志童话而非现实书写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后来者时下仍旧在继续着从书中汲取力量的步履。可我们要改变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呢?是个人的成功发达?是职业、阶层的身份转换?还是等级的差序格局?也许更应改变的不是个人的身份角色,而是所处世界的现实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定位。

躺着阅读的侠士,换个姿势,站立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霸榜经年的《解忧杂货店》在过去的一年继续热络,这本书给热追者带来了什么启示吗?

向往生命中有这样一家杂货店给您解忧?还是感觉那些路过的人、经过的事,最后都会在超越时空的维度再次关联到一起?这不是推理可以得到的答案。

来换一个方式读。

生活中的挣扎、绝望或是痛苦,固然可以倾诉,可以给杂货店写信,但即使有回音,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吗?不会。人生的很多困境都是自我塑成的,只有自己去面对——没有逃避的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看完这本书,您会想吗?如果没想过,现在就思考一下,或者换个坐姿再去翻读一下《解忧杂货店》。

“简史”去年格外招人眼球。《人类简史》《宇宙简史》《非洲简史》,甚至是“根本没有发生”的《未来简史》……

作为知识性读物固然无可厚非,但我们还是要问,热捧“简史”的缘由何在?是想了解自己的故事?还是基于文化系统对历史的着迷?比如以史为镜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如是后一种角度,我们似乎可以推论“简史”就是这一观念下的惯性扩展,就像那些让无数观众热议的历史影视剧那样,也就是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不过,我以为站在当下去解读是狭窄的,还应该回到历史中去解读。毕竟,类同的事件有着很可能完全不同的背景,不仅是价值理念,还有制度性文化,以及关涉未来的展望,等等,可能都是有根本差别的。而这些都是“简史”无法完成的任务——人们不能在过去的镜子中照见自己。

由之,我建议换一个方式来看待。

真喜欢历史,就应去翻读厚重的史籍,如此或可以回到历史的细节,使历史事件得以展开,进而放下书来默读审察。抛开宏大书写,说个文学故事。在时下义愤某些道德无底线行为之时,默想文明繁荣的宋朝,那个死在杨志刀下的泼皮,其积习行为背后的原因何在?又或者说貌似讨人喜欢的泼皮焉能臣服蛮和尚鲁智深?

在文明、文化的变与未变之中,换个阅读姿势,现在的您也许就会明白该怎么去行动。

最后,无需否认阅读是一条智慧之路,这势必让人想到哲学。事实上我们很像一个热爱哲学的族群,不说昔日的《大众哲学》,辩证法成口头禅,《论语》感悟名震天下,不是吗?而在2018年,某大学老师的哲学课成为网红,无疑更是确证。

但是,真正阅读哲学著作的人有几许呢?

虽然如此,作为抽象或者一般化的思想硕果,哲学总是在场的,这大概才是众人“爱”哲学的原因。

另一原因是我们习惯于感性地认为,哲学给困惑答案,是人生指南,如用“子曰”来一锤定音。而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避免不了后来者挑战——哲学家们总是用新的问题来替代旧的疑惑。反过来说,倘若真有所谓完备的典籍,发展就会变成注释,思考就会变成信仰,如此,革故鼎新还会有吗?

好啦,来重组一下脑神经。别理睬哲学家们执迷的“本原”追索,而是从侧面看看他们如何阐释道理:假如人的意识活动都可以归为(物质的)粒子活动,精神活动是,也仅仅是物理法则,那么还有精神这个东西吗?或者说,那些关于道德、正义、宽容等等理念的变化,怎么会在相同的“粒子集合体”(个人)中翻来覆去……

这里不是评论对错,而是说,何种“哲学思考”更经得起质疑。不错,这是思想实验,它能够让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成为“胡说八道”的俘虏。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做出逻辑上的澄清。”

调整一下心态《做哲学》,无疑有助于我们多侧面辨析世界。

想要思想永远保持年轻,您就必须得用不同的姿态去认知、去发现,在我们习惯、适应特定阅读方式的时候,2019年,不妨换个姿态阅读。

新闻推荐

特冷门:有一种画面叫歪脖树下好凄凉啊

在电影里,树下常被用来描绘浪漫。有些电影,甚至只听片名就能感受到这份浪漫——《山楂树之恋》《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榆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