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火车日记》 人人都进得去的故事 ◎何小竹(诗人)

成都晚报 2019-01-04 03:44 大字

波兰导演安杰伊·亚基莫夫斯基,1963年生,与我同年。说这个的意思是,这个年龄上下的人一旦爱上文艺,无论写作或拍电影,用一次自己的童年生活作素材,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我看过国内同龄人写的小说或拍的电影,遗憾的多,惊奇的少(包括我自己的失败尝试)。最大的遗憾就是流于表面。不乏好的细节,但由于没有一个能深入内心的故事,所有细节便成了被抽空的符号。

《追火车日记》,故事虽简单,却是一部能牵动观众内心的电影。看来故事简单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故事是否也让别人进得去?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找爸爸的故事。

对于1963年出生,与安杰伊·亚基莫夫斯基的波兰有着相同政治背景的中国人而言,这故事不算十分特别。

在我们的童年,爸爸被年轻女人拐走的例子可能不够多,但被工作“拐走”的却十分普遍。也就是说,父亲缺席算是我们的一种集体记忆。

《追火车日记》中的小男孩和比自己大很多的姐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全部记忆,只是裤兜里的一张模糊的照片。按姐姐的说法,父亲被一个年轻女人拐走了,而那时候,母亲的运气很背。

于是,父亲和运气,便成了这部电影的两个关键词。

小男孩经常去火车站的月台上观看上上下下的乘客,他认定其中一个每天提着公文包赶乘火车的男人便是自己的父亲。他希望奇迹发生,父亲能回到母亲身边。为了这个奇迹,他不停地实验着自己的运气。

扔一个小纸团在垃圾桶旁,看它能不能自己跑进垃圾桶?

将玩具小士兵放在铁轨的枕木上,看飞驰而过的火车是否将其吹倒?

在生意清淡的苹果摊前,安放一辆购物推车,看能否为卖苹果的老头带来好运?

陪姐姐去大公司应聘,紧握双拳,希望藉此改变姐姐的命运。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既丰富了故事的空间,同时也推进着故事的时间。

同样,影片在“找爸爸”的主体故事之外,还铺设了诸多闲笔:跟姐姐的男友骑摩托兜风,与火车赛跑;与姐姐,姐姐的男友,以及风骚的邻居姐姐去河里游泳,赤裸着在河滩上晒太阳;偷瘸腿老人的拐杖;去偷放瘸腿老人的鸽子……这些看似与“找爸爸”无关的细节,一样的丰富着故事的空间,推进着故事的时间,且给人以观赏的趣味。

它们被统率在“找爸爸”的故事主线里,并不显得散漫,并不像看我们的独立电影那样,让人不知所云,看着不耐烦。

而导演的自信与耐心在于,他知道自己在拍什么,以及怎么样拍才符合影片的结构和节奏,才能让人物在镜头下活起来。所以,他用很多闲笔,不怕走题,也不急于揭开谜底。而观众被带进去了,几乎当自己的往事看待。

最后要说的是,国内同龄人中也有让人惊奇的作品,那就是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韩东的小说《扎根》。二者都有让人进得去的故事。

新闻推荐

做手工的乐趣 她想带着更多人去感受

郭妍正在手绘童鞋“龙猫”小摆台郭妍从小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爱做手工、会做手工的女孩,长大后,她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在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