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引发“棍棒教育”讨论 教育孩子,家长身体力行很关键

大江晚报 2018-12-18 01:00 大字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最近,“尘封”五年之久的一部电影《狗十三》在上映后,引来了观众的高度关注。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折射出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也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诸多的共鸣之中,“挨打”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焦点。很多观影人表示,电影让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父母也曾经用拳头对自己进行过教育。而在中国,也有与之相关的俗语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然而,事实是,当家长们认为“不打不成器”而使用拳头时,对孩子来说,打了也未必就能“成器”。

很多家长都有被孩子气得怒不可遏,不得已使用拳头的时候。“有时候和他说道理说不通,只能动用武力,打了一顿就老实多了。”市民刘女士表示,打孩子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不少家长都表示,武力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确实显得“很管用”。

电影《狗十三》通过一个13岁女孩的成长过程,再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交集和碰撞,剧情设定中,张雪迎饰演的李玩,特别喜欢物理。于是她将自己的宠物狗称为爱因斯坦。有一天,爱因斯坦不见了,李玩伤心欲绝,为此与家人闹翻了脸。果静林饰演的严父不问青红皂白暴打了李玩。而孩子也在家长的暴力之下,逐渐学会了顺从。导演曹保平说,《狗十三》跟他往常的作品一样,也是一部“犯罪片”,在不平等的家庭关系下,一个孩子的天真和灵性被“爱”谋杀,逐渐接纳了成人世界“世故”和“伪善”的法则。

在市四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徐慧看来,家长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本质是在用暴力解决冲突。这种教育方式造成的影响,首先就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形象,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武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一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也会一脉相承地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解决冲突。另外一个层面,父母在对孩子打的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不对等的。“我们平常提倡和孩子平等对话,而父母利用力量的悬殊打孩子,就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角色。”徐慧表示,从孩子的成长来看,最关键的是在孩子3至6岁之间培养孩子的性格,其间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那么,孩子如果不听话,又不能打应该怎么办?对此,徐慧表示,如果打骂不能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只是迫使孩子暂时屈服于家长的武力,那么所谓的管用就是表面上的。至于怎么教育孩子,徐慧表示,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身体力行,“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记者李婷维

新闻推荐

马思纯和燕公子为张爱玲撕了起来,竟是一篇读后感引发的“血案”

万万没想到张爱玲一篇小说,到现在还能让一个女明星和一个大V在网上撕出花来,连带着不少网友和张爱玲书迷,也加入了这场纷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