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要拍 《中国女排》 此前他执导的《李娜》已开机,两部中国体育电影令人期待

潍坊晚报 2018-11-27 09:48 大字

近日,陈可辛接连开机两部体育电影——《中国女排》和《李娜》。陈可辛是“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中国虽是奥运赛场的金牌大户,但优秀的体育电影却并不多见。因此,陈可辛此次将目光投注到体育领域,令大家对中国体育电影产生了许多的期待。

中国人的女排情结在电影中充分体现

近日,由陈可辛执导的体育电影《中国女排》正式开机。《中国女排》将呈现这支承载了无数赞誉的队伍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郎平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为了拍好这支特殊的队伍,陈可辛准备了很久。他去现场看女排比赛,去北仑看队员训练,和郎平交流,和女排队员们做朋友,近距离感知和体会这股精气神。

中国人的女排情结由来已久。1981年,电影《沙鸥》讲述了一名女排运动员经历挫折之后重新振作成为教练,带领新一代女排球员取得胜利的故事。1985年,由倪萍、濮存昕主演的电视剧《中国姑娘》,讲述的也是中国女排的光荣史。

从1981年到2018年,两代女排电影的对比,也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与印记。《中国女排》将于2019年10月上映,为国庆献礼。

“比就比,谁怕谁”“娜”态度让导演着迷

一个月前,陈可辛执导的传记片《李娜》在武汉开机。《李娜》根据网球传奇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改编,讲述的是李娜的人生故事。

在微博中,陈可辛写下这样的文字:李娜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巨大的问号,用了四年时间去解答。这个球场上的背影就是她的人生态度:比就比,谁怕谁。这种态度令我着迷。

陈可辛“着迷”的程度着实不浅。在此前筹备这部电影的四年时间里,陈可辛还给李娜拍过一个6分钟短片,叫《李娜与亡父的“重逢”》。

短片里,李娜与父亲开始了一场“隔空对话”。父亲踩着老式自行车送小李娜去学网球,她问父亲:“爸,我为什么要打网球?是不是因为你打羽毛球没拿冠军,所以让我帮你拿?”后来李娜退役又复出,在大赛中意外摔倒,振作后又把错过的冠军夺回来,完成大满贯,成为一代偶像。此时,父亲已经去世,而父亲的梦想,也早已成为李娜自己的梦想。

《李娜与亡父的“重逢”》里,小小的李娜问父亲:“爸爸,我好看吗?”父亲笑着回答:“手臂粗了没关系,做你自己,就会好看。”当时的李娜一脸懵懂。但想必后来的李娜,已经得到了答案。

体育电影主题最终回归人本身

从上世纪50年代谢晋自编自导的《女篮5号》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的《沙鸥》等影片,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和风格一路变迁。上世纪50年代的主题多为忆苦思甜,上世纪80年代则强调为国争光。而如今的体育电影日渐走出以往的套路与格局,更加注意挖掘运动员自身的挣扎与成长,矛盾与进步。

诚然,为国家争荣誉是每个运动员的责任和梦想,但在这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是一路披荆斩棘咬牙坚持才走到了最后。每一个光辉或并不光辉的时刻,汇聚成了最终的结果。

这些也使得大家对陈可辛执导的这两部体育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如何挥别过往的时代印记,融入最新的价值观和时代元素,展现出运动员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做到有细节有情感有血肉,是陈可辛需要思考的问题。

《李娜与亡父的“重逢”》结尾处,一个小女孩走过来问李娜:“我不敢告诉我爸爸,我很喜欢网球,但我不喜欢比赛,我还能继续跟你学网球吗?”李娜回答:“做好你自己就好了。”

体育电影最终还是回归到人本身。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故事,令人敬佩,令人想探究。但体育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为了成为冠军,金牌数量也不是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尺。

如果体育令你坚强,令你快乐,便已足够。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食神”参与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专题节目录制 畅谈美食美人和金庸 蔡澜:我欣赏不断进步的女人

77岁的蔡澜精神矍铄。?去年蔡澜举办书法展,钟楚红前来捧场。说到“会吃”,当今华人世界里蔡澜认第二,或许没人敢认第一。7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