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路”渐远影院如何“抗寒”

齐鲁晚报 2018-11-04 05:30 大字

我国电影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国内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9.11亿元,影院数量也随之猛增。2017年,全国影院的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第一位,平均年复合增速为27.9%。就在人们憧憬中国银幕在2022年有望达到6万块时,从今年开始,影院却迎来了“寒潮”。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前10个月倒闭或停业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而潜在的危机更为严峻。近三个月内因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多达2100家,这个比例已经占据了国内影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中国在2012年银幕数仅有13118块,短短六年时间,银幕数增长了4倍,但是,上座率和观影人次却并没有随着银幕数的井喷而迅速提高,尤其在银幕扩张后期,院线主要进军四五线城市,但这些地域的观众数量增长却非常有限。在2018年,全国平均上座率从2015年高点时的15%下滑至13%。快速的扩张、观影人次的停滞,以及上座率的下跌,影院租金、运营成本的上涨,会使得单块银幕产出以及票房收入的毛利率都随之下跌,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样一来,新开影院的经营业绩自然难以保证。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新开的影院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能够赚钱。

电影市场的火爆曾经掀起影院建设热潮,而对于这种形式,不少业内影人早在几年前便已提出警告。香港影人吴思远就一直表示,电影院是一项文化事业,是对电影的文化担当,需要长线投资,不是短期行为。吴思远表示,尽管国内的院线资源比香港强无数倍,但国内的院线盲目追求票房分成,导致院线电影集中,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电影院中可选择的电影有限,各个电影院基本雷同,使得很多电影排片受挤,无法得到放映的机会,这对整个电影的发展很不利。

而业内人士表示,电影院要想创收并不能仅仅靠卖电影票,而应该从粗放式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转型,比如从衍生品、影院卖品上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影厅更多的功能。升级私人定制服务,甚至将强大的策展能力、学术研究等活动应用到影院的日常中,使得影院发挥更大的潜能,这样才能体现出影院的专业度和差异化。

(肖扬)

新闻推荐

两部中国影片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据新华社东京11月2日电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和《武林孤儿》分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