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金庸
尽管年事已高,尽管此前多次有过其去世的误传,但当金庸先生的噩耗真正到来之时,天南海北的广大读者,还是非常难以接受。
据笔者对于自己朋友圈的观察,从来没有哪一位作家、学者和文化人的去世,能够引起像金庸先生这样的集体悼念和密集刷屏。
金庸
随着金庸去世消息的被确认,笔者所在的各大读书群里,已经有不少书友开始讨论:将来是否还会出现哪一位作家,拥有如同金庸先生这般的影响力。大家的共同判断是:很难。金庸自身的生平经历、其武侠小说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其作品衍生的影视、戏剧、音乐等改编作品的广泛程度,以及其作品广泛传播的时代背景,都共同决定了金庸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也决定了这种影响力很大意义上的空前绝后。
先说生平经历。金庸早在民国时期,就先后在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接受过外交和法学的训练,其间又在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报——上海《大公报》担任国际电讯翻译。建国之后,金庸又在《新晚报》副刊部工作,撰写过多部电影剧本。1959年,他又在香港创办《明报》,而《明报》也成为他的一生中,跟武侠小说并驾齐驱的两大事业之一。
《明报》创刊号
金庸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当中,既有系统的社会科学训练,又拥有长期的一线媒体人的经历。再加上他本人出自海宁知名世家——早在明清之际就享有书香盛名的查家,用中西合璧来形容他的知识结构,相信并不为过。如此背景,加上高度的政治与新闻敏感性,使得金庸能够将其对于20世纪中国变迁的种种观察和思考,以一种极具传统意蕴的方式,融合表达到他的武侠小说作品里。无论是《天龙八部》里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追问,还是《射雕英雄传》;里强烈的为国为民的大侠情怀,抑或是《笑傲江湖》里对于黑暗、压抑的极权政治的控诉,字里行间,都能够在金庸所亲身经历的中国20世纪史当中,找到相应印记。
再来具体分析其武侠小说作品的特质。金庸作品的最大魅力,莫过于丰富而细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韵味,以及与中国历史之间亦真亦幻的种种勾连。
前者无论是在身处殖民统治之下的香港,还是在倡导中华文化的台湾,都能够引发广泛的认同与共鸣。而金庸小说广泛传入中国大陆,恰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大潮日渐深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开始飞速发展。金庸小说里传递出的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维护,跟当时大陆的文化热和国学热一拍即合。在一个文化存在明显断层期的大陆知识阶层当中,金庸的小说,是相当一部分70后、80后甚至60后,来了解和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媒介。更不用说这些小说营造的神奇、缤纷、丰富的江湖世界,也能够跟当时去政治化的语境下,中国民间社会的重现与发展壮大,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
而后者,也跟中国无比发达的史学传统,以及历史类作品在社会公众当中的广泛传播度,一拍即合。如果只是虚无缥缈的江湖故事,读者很多时候,很难有特别强烈的代入感。而当这些文学意象,跟真实的历史记录亦真亦幻、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就更加赋予了这些小说以强烈的戏剧性和真实感。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让文学更真实,让史学更诗意。以至于以金庸武侠小说为底本创作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这样的出版物,也会大受读者欢迎,可见金庸创作策略的成功。
当然,如果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部仅仅停留在书籍介质层面,金庸显然无法获得如今这般的广泛影响力。金庸应该是当代华语世界的作家里,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戏剧和音乐作品最多的一位。
如前所述,金庸拥有长期的媒体人工作经历,加上在创作武侠小说之前,曾经写过多部电影剧本,因此他对于文字语言与影像舞台语言的转化,早已是熟稔于胸。再加上其作品跟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紧密联系,从而能够赢得影视、戏剧等艺术作品创作者、投资者和制作人的广泛青睐。有相当一部分70后、80后甚至90后,都能够对香港83版《射雕英雄传》、香港98版《天龙八部》、香港陈小春版《鹿鼎记》等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经典影视作品耳熟能详、印象深刻。
香港83版《射雕英雄传》
香港98版《天龙八部》
如果说金庸的小说让他赢得广泛知识群体的认可和青睐的话,那么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尤其是电视作品,就让他的影响力,波及到整个华语世界各个阶层的社会大众中。更不用说那些影视作品里相关经典的歌曲作品。仅仅在金庸去世之后不到半个小说,网易云音乐就在首页推出了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里的经典歌单。歌单推出后仅仅不到一个小时,播放量已经突破百万。
最后要说的就是金庸小说的流行,跟其身处时代之间的特定关系。金庸的小说尽管诞生于香港,但其最广泛的读者,仍然来自中国内地。在“文革”之后,内地的广大民众,很需要一位通俗作家,来找寻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认同。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大陆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三联书店从1994年开始,推出金庸大部分武侠小说作品的简体中文版。特定时代民众的普遍文化需求,加上三联书店在知识群体当中的广泛号召力与影响力,共同促成了金庸小说的极度流行。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大陆各个层次的电视台、电影院和录影厅里播放,电视机在大陆民众当中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金庸作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层级。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金庸是一位热爱祖国、全力支持香港回归祖国的爱国报人,曾经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对于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这样的身份,也使得中国官方对其作品的流行与广泛传播,显得乐得其成,甚至推波助澜。
展望未来,中国大已经远离文化饥渴的年代,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也让中国民众的阅读与艺术追求,越发呈现出多元纷呈的面向。换句话来说,即使未来,我们还会出现与金庸的能力与水准齐平的作家,也很难再出现类似金庸作品这样的广泛认同与追捧。
世间已无金庸。只有一个金庸,永远!
【专题】再见,金庸
新闻推荐
警匪片一向是香港电影的类型强项,尤其《无间道》系列之后,从过去的生猛枪战、义气至上,开始转化为黑白斗智、悬疑诡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