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看电影
□ 尹怀栋(高坪)
时下很流行“80后”“90后”“00后”之类的词汇, 仿佛彰显出这几代人的时代优越和个性特点。 然而, 提及我们“60后”,或者“70后”“50后”,人们的话语间总有着一声叹息的感慨。
那年月, 人们时常关注的是如何吃饱饭、 少挨饿, 但也有所谓的“娱乐活动”。虽然那时我还年幼,但恍悟记得,那时的娱乐活动是这样的: 看大人们跳秧歌、公社组织的川剧,年轻人和小孩子最喜欢的还是看电影,我也不例外。
那时观看电影, 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坐在电影院悠闲地看, 也不是坐在电脑前逍遥地看, 更不是沏上一杯热茶端坐在沙发上摁着遥控看, 或埋头在手机上无拘无束地看; 而是要隔很久一段时间才能看上一次。 一般在下午就能听说什么地方要放电影,闻此消息,真是欣喜若狂、浑身是劲,甭说有多高兴了。
天黑前,也就是现在夏季的傍晚7点钟左右,邀上本村的小伙伴,年龄大都在11岁至15岁之间, 一同前往四五公里远的乡政府看电影, 有时也会到附近乡镇去看。来到目的地,较好的位置自然轮不到我们这些从远处赶来的孩子, 我们只能站在放映场的很后面, 离银幕30多米远。由于年小个矮,我根本看不到整个银幕。有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爬上临近的墙头上、 附近的岩石上或搬几块石头站在上面看,类似“乌鸦喝水”的原理一样。更有甚者,干脆就在银幕后面去看。一般情况都没人去占那个位置, 因为观看的画面与正面是相反的,多少有些不自在。
我看的第一部动画片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至今还记忆犹新,或许就是出生在那个年代对动画电影的一个难忘记忆。《鸡毛信》《地道战》等脍炙人口、可歌可泣的抗战影片,给人们留下报仇雪恨、勿忘国耻的历史烙印,《渡江侦察记》《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又激起我们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满腔热血。进入上世纪80年代,黑白画面进步到彩色电影,《少林寺》的播放,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地的男女青年, 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习武健身热潮。看电影的岁月,铭记了一个年代交替着又一个年代的历史。
记得那时,每当正式放映电影前,都要播放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或安全常识之类的科教片。因此,每场电影要两个小时左右,一般在晚上10点后才能结束散场。 我们一行几人, 举着事先准备好的火把, 原路回家。火把是用多节竹筒做成的,将自家照明用的煤油注入筒内, 用烂布条塞在竹筒顶端, 既可以作芯子引火照明又可防止煤油外渗。同行的伙伴中,一般是个头最高的走中间举火把,照亮前后的伙伴缓缓前行。途中,有崎岖的山路、蜿蜒的田间,也有平坦的公路,胆子大的就走最后一个。一路上鸟叫虫鸣,心里总有月黑风高、毛骨悚然的感觉,多少有些害怕。因此,在我们这个临时小团队里,第一个是不怕踩到蛇的,最后面的那个是不怕鬼的,所以,大家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大概在深夜的12点钟,各自都会回到自己家中。此时饥肠辘辘,有气无力地走进灶屋, 本能地揭开大铁锅上的篾编锅盖。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一碗尚存余温的面条端端正正地摆在锅中,事后才知道这是母亲给我留的晚饭。后来我每次看电影回来, 都会去灶屋吃母亲为我准备的晚饭,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面条,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父母的慈爱和吃的享受,好幸福、好兴奋。
时隔多年,我仍依稀记得曾经岁月的苦于乐,忧与愁。尽管当时生活在贫瘠山村的我,仍然将儿时的快乐张扬得多趣骄横,幼稚得潇洒倜傥,欢喜得天真自然。也许,是因为看电影的乐趣赋予了我很多很多吧。
新闻推荐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这一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提速,文艺作品丰富多彩
◥郭柯宇因《红樱桃》获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95年11月,穿越9省市的98个市县、全长2235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