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几时有
《浣月图》 (五代)
○郑学富文/图
《浣月图》是五代时期画家所作,但无作者款印,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轴,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幅画场景应为一富家庭院中的后花园,曲径通幽、苍松翠柏,梧桐葱绿、芭蕉滴翠,芙蓉、蜀葵、秋菊等争芳斗艳,满园生机盎然。皎洁明月高悬天际,银辉尽洒,秋高气爽之意甚浓。奇石上的蟠螭正低首泻水,吐至池中以致涟漪荡漾,月影倒映碧水之中。一盛装妇人被水中的玉蟾所吸引,伸玉手欲挽之。身旁的三位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从这幅画中可看出古代中秋拜月祈福之风俗。
中秋拜月正是由紧挨的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祭月而来。秋分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礼记·祭义》曰:“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秋分之夜祭祀月亮。史载,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则“夕夕月则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祭祀月神。乾隆皇帝非常重视祭月仪式,曾题御诗一首《八月朔日秋分夕月》:“少采当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
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玩赏月的风俗。
《晋书》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中秋赏月在唐代开始兴盛,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了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唐玄宗中秋之夜宫中赏月,梦游月宫,受启发创作《霓裳羽衣曲》,曾风靡一时。白居易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到了宋朝,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已形成规模。《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描述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明清时期,中秋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已与春节等重要节日齐名,成为一年中的主要节日之一。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清人慧霖有《闰中秋玩月》诗曰:“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把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描绘得情景交融,绚丽多姿。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丰富联想与哲理思考,潇洒浪漫,堪称是中秋赏月的佳作绝唱。
新闻推荐
文/有毛僧这个中秋档上了那么多电影,唯有《黄金兄弟》票房走势最佳。这部电影尚未上映就被很多影评人看衰,认为贩卖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