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秋月明

鲁中晨刊 2018-09-21 00:00 大字

□沈长洪

朋友发来一个链接,播音员充满磁性的声音正在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心,蓦然被触动。

伴着舒缓的音乐推开窗,秋风紧,晴云淡,一弯明月正朦胧婉约。原来,不知不觉间,秋意已浓。望着这清凉的月色,一缕熟悉的记忆从心底蔓延开来。

小时候住在乡下,秋天时,到处散发着淡淡庄稼的清香。而月亮出来时,仿佛是在黑色锦锻上,镶嵌了一颗温润夺目的明珠。小时候,还不懂欣赏月的静美,不知道如何赞美它的曼妙,只知道,有月光笼罩的村庄,格外明亮而安详。

那时父亲还是一名赤脚医生,经常出诊,长年累月奔波在夜路上。晚上母亲哄我入睡时,我总问母亲:“路上那么黑,父亲一个人会不会害怕?”母亲笑笑说:“父亲有月亮陪着,月亮会给他照路。”所以一直祈盼天上永远都有一轮明亮亮的秋月,那么,父亲在路上就不会感到孤单了。

于是我对父亲说:“要是能把月亮摘下来就好了。”父亲问:“为什么?”我说:“这样,我就可以让它每天为你照路了啊。”父亲抱起我,眼里尽是温柔的笑意。

长大后,喜欢在秋月朦胧的夜间散步。月光从树梢间洒落,会被婆娑的枝叶切割成斑驳的画影,或明或暗,或浓或淡,宛若一幅水墨画。风吹过,那画就活了,伴着远处纺织娘的叫声,池塘里的蛙鸣,把秋渲染得更加妩媚而生动。

想来,人们都喜欢自然纯美的景致,比如春花,比如秋月。而月到中秋明,赏月题诗,借月抒情,自古也最受诗人墨客的推崇。每每读这些描写秋月的诗词,心中便又多了一份感动。

古人喜欢赏秋月,也喜欢写一些秋月的诗词。无论《诗经》还是《楚辞》中,秋月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蕴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的是浓浓的乡愁;杜牧的“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写出了内心的落寞与无助;杨维桢的“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风清苦苦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月当空,莹澈万里;而李白的《秋风词》,更是把相思无奈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在这首词中,秋月清冷,相思难遣,读来令人悱恻缠绵。在不同人心里,秋月有着不同的悲喜,其实,月还是那弯月,无关乎季节更迭,变化的只是心境。丰子恺曾写道:“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年少时,爱娇柔红艳的春花,无可厚非;而历经人世沧桑后,懂得欣赏秋月的静美,是一种洒脱,是褪去稚气轻浮,经过生命沉淀后的沉稳淡定。

其实,人生如秋月,阴晴圆缺都是平常。而保持一颗平常心,方可领略秋月之美。

新闻推荐

习酒·老酒鉴赏与收藏系列报道习酒创业史,劳动人民推动时代进步

文/黔酒在线2017年,中国GDP超过80万亿,继续保留自2010年以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环球人士已经习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