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有关部门将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 票补将取消9.9元看电影成历史
尽管正式文件尚未下发,但记者从多方核实得知,从10月1日起,有关部门将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如此,意味着9.9元、19.9元的票价将消失,自2014年开始影响电影市场的线上票补手段将成为历史。对于取消票补,淘票票总裁李捷称,短期对第三方票务平台确实不利,但长远来看是好事。
电影“票补”,占比几何?440亿票房,票补占30亿到50亿
“票补”是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电影产业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互联网公司为了争夺用户而采取的手段,以低票价吸引了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2015年是在线票务平台最疯狂的一年,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每个玩家都大力度补贴跑马圈地,推出低至十几元甚至几元的票价。那年,中国电影票房为440亿元,其中有30亿到50亿元的比例是来自票补。可以说,票补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培育和导流作用,拉高了票房,促成了繁荣,但也造成了虚高。
2016年,粗放型的票补规模明显缩减,加之2016年的优质影片较少,很多影片即便有票补、价格便宜,用户也不去看——毕竟,没有人会愿意为一部烂片花钱又花时间。
到了2017年,除了淘票票在亏损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强化补贴攻势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外,其他的票务平台,都以更加谨慎的方式看待补贴。然而,电商平台的票补投入虽然减少了,片方却开始掏腰包来进行票补——从2017年数据看,票务平台投入的“票补”大概不到8亿,但片方投入“票补”超过12亿。很多重要档期,不少电影仍是靠着票补展开血战。
取消“票补”,利大弊大?培养了观众却滋生了造假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票补虽然有利于票房,但对中国电影伤害也大——对片方来说,票补已经宛如军备竞赛,不参与,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对观众而言,9.9元的低票价让他们忽视了电影的真正价值,而且养成了没有低价票就不看电影的惯性,2016年票房表现乏力,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曾认为和票补减少有很大关系。
更有甚者,票补除了造成票房虚高,还衍生出不少电影造假的新手段,例如直接出钱买票房、虚假排场、票房注水、午夜包场、幽灵场(显示满座,但并无观众观看)、锁场排片等情况层出不穷。
在各界的呼吁下,今年的春节档,有了“限补令”,要求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春节档期间,各大片方将联手限制票补——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在补贴的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部影片不得超过50万张。这一规定,既是为了避免资本层面的恶意竞争,让电影市场初步回归到内容为王的良性发展轨道上,也能给同档期影片、尤其是小成本影片和文艺片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取消“票补”,影响几何?好莱坞从来没有“票补”
对于“票补”成为历史,淘票票总裁李捷表示,“票补”最初是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的手段,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取消票补会让电影行业“回归内容质量和平台产品竞争。”
院线对于票补取消持什么态度?UME华星国际影城副总刘晖表示,从长期看,取消票补是一件好事。她认为,票补一度绑架了排片、绑架了片方和影院,这种以价格作为电影市场唯一杠杆的行为,本身就存在巨大问题。而票补的取消,让秩序恢复了正常。刘晖认为,那些一直以来做“内功”的影院,并不会受多大影响。相反,从电商的挤压中恢复自由后,影院将有更多的主动性。而近两年新诞生影院对电商依赖比较大,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
票补取消是否会造成观影情绪的低迷?刘晖表示,电影在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并不算是“低消费”,“而且只要是好电影,即使无票补,人们照样愿意花钱。比如,《阿凡达》150元依然一票难求。因此,根本问题还是电影的品质。”
取消“票补”,让市场挤掉票房泡沫并非坏事。当然,其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好莱坞,从来没有“票补”的情况。好莱坞的发行商和影院会用浮动票价的方式调节市场,对一些不同档期、不同时段的影片以及不同的观众群体采取不同票价。据《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观电影《死亡诗社》有感□尚戈比起《死亡诗社》,我更喜欢《春风化雨》作为这部电影的译名,感觉它更明确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