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感伤的夏季
《折翼天使》剧照。
□卢泽明
夏天有着浓烈的色彩,那是属于青春的颜色。急切、热烈,伴随着疑惑,甚至对生命自身的怀疑,青春在最耀眼的时节,也难掩感伤。这正是美国最有才华的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作品《折翼天使》的调性。
一个不愁吃穿的中产家庭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代,却选择了自杀,让人扼腕痛惜,心绪难平。没有特别出格的摧残,也不见令人愤怒的狠毒,花儿尚未盛开,却在温暖的夏季彻底凋零,这是为什么?昨夜未闻风雨,今晨却见落英在地。青春惨烈如斯。那是遥远美国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因为她们的困境在今日中国社会,亦存在着。
索菲亚有一个属于电影的姓氏:科波拉。那位名震世界电影界的《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她的父亲,本姓科波拉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她的堂哥。耳濡目染、甚至可说是浸泡其中,索菲亚对电影再熟悉不过,所以,28岁那年,她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篇《折翼天使》,叙述节奏流畅、故事结构严谨,完全不显青涩。
电影是有色的,这个“有色”是一种主观的色彩,从而使电影有了一种既真实,又别样的色调,对应着电影故事希望唤起观众的某种情绪。这是高级电影的讲究。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电影还停留在无色阶段。索菲亚一上手,就准确地找到了这个主观色彩。
这是一个带有回忆性的故事,夏天是那个过去了的夏天,而不是此刻。记忆的色彩被赋予了黄色的基调。再配以青春期挣扎过、洗礼过的男生的感伤的旁白,非常成功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夏天的情境中。
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孩,从十三岁的小妹妹到十七岁的姐姐,正值青春年华,本应灿然开放,却不幸选择了死亡,令人痛心不已。故事不是单刀直入,直捣黄龙式的剖析和彻底地展现,而是不同的叙述者零星的视角与片段。刚刚好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但又不是真相,因而有了想象的空间,有了被反复言说的可能,现在,这种言说被交给了观众。这正是电影的感染力所在,一种隐约的力量所在。
影片不提供结论,也没有贸然将死因完全归结于女孩子们的父母,虽然我们能看到作为中学老师的父亲的软弱和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的保守与强悍。那些亲历者很真实,却不算完整的叙述在我们耳边萦绕,我们对自杀的女孩子们的痛惜之情一阵一阵涌来,我们逝去的那份青春的敏感也悄然归来,这是《折翼天使》带给我的夏天记忆。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赵丹丹刘硕)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电影《黄大年》主创团队亮相,该片有望于十月中下旬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