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死 而 生

山东法制报 2018-08-24 16:49 大字

□顾冰

第一次看《最后一周》这部电影时正上大学,时隔多年,再看一遍,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学老师本,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踏上旅程找寻生命意义的故事。本在即将结婚的时候得知自己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即使进行治疗存活率也只有10% 。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觉得自己不曾年轻与疯狂过,还有太多的事没有做。于是他买了一辆摩托车,暂缓与未婚妻萨曼萨的婚礼,瞒着父母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之路,立志遍游途中的加拿大平原小镇,与所有巨大的地标合影,寻找儿时的“格朗普斯奇兽”。旅途中,本见到了绚丽多彩的风景,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寻找生命的意义。

影片中,本说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让你继续生活的动力是什么?还有何秘密要倾述?还想看哪只乐队的演出?还要向谁表达爱意?还想达成什么未了的心愿?还有哪家异国的咖啡店值得你去品尝?还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这一连串发问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问题并不会关注,但当一连串地抛出来时,内心为之一颤。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抛下一切,去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生活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谁是你真正爱着的人,又有什么是你不舍的。

本在踏上西行的旅程后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他并没有退缩。在行驶至戈壁沙漠的时候,摩托车抛锚了,点不着火,他依然可以苦中作乐;发生交通意外的时候,他躺在草丛里仍然乐观地保持微笑;当发现自己还活着时,他万分惊喜,甚至激动地跳起舞来……

这让我想起了广东乳源云门寺斋堂的一副楹联: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修行,每分每秒都是上天的恩赐,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发现自己还活着,应该感到欣喜、 兴奋,用虔诚的心态去感恩这种“小确幸”。

电影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本在森林里迷路后遇到了另一个旅行者,两人一起在篝火边唱着歌。流浪的加拿大人,离开故乡,去流浪……当他们聊到如果生命只剩一周你会怎么过时,一句不经意间的回答触动了我的心——“也许就做现在正做着的事吧。”本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怎样面对生活,怎样让生活更有意义。他在旅行中得到的答案就是,活在当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何才能让生命在死亡面前更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痛苦地延长生命与快乐地面对死亡的抉择中,本选择了后者。虽然他这么做,在家人和未婚妻看来是荒谬的,但是对于本来说,他实现了自我生命的升华,体验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本质上是对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极度负责。在一周的时间里,本骑着摩托车去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去体验他一直想要拥有的旅行,去实现自己的祈愿,甚至激发了儿时未竟的作家梦。

影片中本的旅行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缩影。人生是一场旅行,世界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足迹去翻阅。至于什么样的旅行最有意义,还要看每位旅人的感受。在本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于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去生活,通过不懈地追求梦想,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释放,让生命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辉。

每个人都应珍惜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这也正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是在走向死的过程,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对于本来说,他一直在走向死的过程,而且越来越迫切,越来越真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用“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如果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那么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 通过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宽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当本把心中所想都告诉未婚妻的时候,心中是舒畅的,因为他找到了想要做的事情和人生的方向。正如影片最后定格的那句话——“奋斗、寻觅、追求、永不妥协”,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态度对于生命的意义。

新闻推荐

王伯昭被杨洁赏识邀演小白龙,却开出天价片酬,如今后悔吐真言

说起王伯昭,估计没多少人认识,但是说到他演的角色,估计人人都看过,王伯昭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小白龙(白龙马的人形化身)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