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飙泪、掌声不息《我不是药神》究竟好在哪儿?
在上海电影节看了千人场的《我不是药神》,放映结束后观众数次鼓掌,到现场和观众交流的几位主创中,谭卓一直背对着观众,她也是第一次看,一直到上台都哭得说不出话。单纯的伤心、感动都不会有这么强、这么持久的催泪效果,《我不是药神》带给观众的是五味杂陈的感受,每一重观感都是超强的催泪剂。
这种强烈的观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不是药神》的意外之喜,宁浩和徐峥两个喜剧界的领军人物合作,很自然地以为会是喜剧路数,谁能想到是一部严肃的现实题材呢?徐峥饰演的程勇本来卖成人用品,一个机会,让他做起了治疗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代理商,在赚到巨额利润之后,程勇的生活迎来了一次次的反转。
贫与富,生与死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电影,让观众对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认知,道出了白血病群体的生存现状。癌症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摧毁一个家庭,以此为题材创作电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药神》没有浪费这个题材,而是给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尽可能地减少艺术加工。于是,在肩扛摄影微微晃动的画面下,呈现出了略带冷酷的质感,以及贫与富、生与死的强烈反差。
正版格列卫国内售价两万五,药厂代表穿西装戴名牌手表,在他的眼里只有利益的攫取或被侵害,而另一端的白血病患者群体,是倾家荡产,为了能省点药费,尝试各种仿制药铤而走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生与死的选择,有的到处寻找仿制药延续生命,有的放弃治疗或自杀,选择死亡。
要把这些都演出来,对演员们来说有极高的难度,影片中每一个演员,包括只有一两场客串的演员,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主演徐峥献上了从影以来最棒的一次表演,能感觉到他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眼神和精神状态都是程勇该有的样子,哭戏和情绪爆发的戏份也很有感染力;另一个是王传君,带来了颠覆式的表演,以至于花了很长时间才认出来是他,生病过程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表现到位。
大格局,有担当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不煽情,也不刻意地博同情,甚至还不时地插一点徐峥的小幽默,要把故事讲好就必须要有几个主角,于是电影中有吕受益、刘牧师、黄毛等形象鲜明的角色,但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则刻意地模糊形象,他们总是沉默,少给或不给台词,总是安排他们戴着口罩。在我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大格局,电影聚焦的是整个白血病群体,以及经营仿制药的事件,所以要弱化人物形象,也没有太多治疗、穿刺等镜头。但程勇在贩卖仿制药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前后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还是会给观众带来不小的触动,他承担了多数的笑点和泪点。
《我不是药神》拍摄辗转南京、印度两地,耗时3个月,导演文牧野初执导筒就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让人意外,但更重要的两个功臣是背后的宁浩、徐峥两位监制。作为观众眼中的喜剧领军人物,两个人接着拍喜剧片肯定都是稳赚不赔,或者监制像《超时空同居》这样的商业片,也能有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两个人有更多的目标,也都有很高的电影理想,《我不是药神》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实也是冒险,这样的题材不太容易有很好的票房收益。因此,通过《我不是药神》能看到宁浩、徐峥两个人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以及电影人的使命感,他们都是值得尊敬、有担当的电影人。另一方面,从《我不是药神》中看到我们不曾了解的一个群体,看到了我们社会进程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电影审查的进步。
医改是社会进步
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中学同学,差不多10年前他父亲查出白血病(现在已经过世),他是下井工人,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得病之后整个家庭瞬间崩坍,也经历了从格列卫到印度仿制药再到最后放弃治疗的过程,这是他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悲剧。
不论是我这个同学,还是电影里那些罹患白血病的角色,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没钱、药贵,再加上需要长期服药,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都负担不起,才会出现电影里的种种悲剧。不过随着医疗改革的一步步深化,从2015年开始一些省份将格列卫纳入医疗报销,最高可以报80%,让患者都能吃上正版药、放心药。时至今日,也相信《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后能让更多人关注白血病患者,关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加快改革进程,让更多的地区将格列卫纳入医保,这样就不会再发生电影中的悲惨境况,《我不是药神》特殊的社会意义,值得所有观众为有这样的国产电影而感到自豪。据搜狐网
请本版所采用稿件、图片的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寄发稿费。
新闻推荐
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长片,法国卢米埃尔电影奖最佳动画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入围…这一长串荣誉,全都归属于一部看似低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