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9部年轻的电影,谁将成为最大赢家?
终于,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公布了最终提名名单!38部入围影片经过复审工作组的一轮轮角力,最终有29部影片进入提名,将在西宁决出9个奖项的获奖影片。
那么,这份提名名单究竟是如何敲定的呢?我们有幸独家专访了今年的复审评委之一、曾凭《一念无明》获奖无数的香港青年导演黄进。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提名名单
今年的提名片单,除最佳动画/实验奖项在入围阶段即已空缺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纪录片、最佳短片四项大奖皆提满五部影片,不仅是评委在优质影片中难以抉择,也是为了尽可能多鼓励青年影人的探索与尝试。
相比去年,今年的复审工作组的评委选择更贴近创作层面,从影片本身出发,从剧作、美学、视听语言、导演意识、表演、作者性等多方位进行评价和选择。
复审工作组中,独立纪录片制作人马占冬拍摄制作纪录长片、短片十余部,作品在德国、荷兰、冰岛和国内影展展出放映,长片作品《五月一天》获香港华语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剪辑师李博凭《塑料王国》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其剪辑作品包括《风沙线上》《锤子镰刀都休息》等;
编剧、影评人、作家顾小白的编剧作品包括《红色康拜因》《人山人海》《冰之下》《山楂树之恋》《我是证人》《心理罪》等,间或获得过釜山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银热气球奖;
导演、编剧黄进凭短片《三月六日》提名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入围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全州国际电影节,导演作品《一念无明》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
黄进导演,代表作《一念无明》
爱奇艺灿然戏剧工作室总经理、制片人齐康,担任《无证之罪》制片人,其执行制片作品《无证之罪》获得纽约电影电视节最佳犯罪剧集铜奖与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Global Road国际业务部总监宋点此前在万达影视担任国际发行总监,负责万达片单包括《唐人街探案2》《记忆大师》等的海外发行;
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策展人杨洋参与创办北京酷儿影展、策划举办北京女性影展,并参与多个电影节的策划与选片工作,曾任62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委。
独 家 专 访 黄 进 导 演
看死君:黄进导演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FIRST的?最初给你带来深刻印象的来自FIRST的电影有哪些?
黄进:我认识 FIRST 的时间比较迟,已是第八届《心迷宫》的时候。后来一直在金马上遇到出色的华语作品,例如《八月》、《老兽》、《川流之岛》等,最早都是在 FIRST 影展首映的。
电影《老兽》
看死君:今年参加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的评审工作,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评审过程有没有难以抉择或者争执不休的艰难时刻?
黄进:最大的感受是,看电影实在有千百种方法,不同的人对电影的要求和审美都有所不同。特别FIRST这样比较远离主流工业系统的影展,作品和评审的光谱就更宽阔。
的确有些争论的时候,例如说纪录片电影人跟剧情片电影人对作品的要求方向会有所不同;我作为导演跟其他岗位评审的执着点也不一样。但这也正是FIRST组织这个评审团的意义,去平衡和补足不同面向的声音。
看死君:在今年入围初审的38部作品中,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想力挺的,或者比较符合你个人审美的片子?可以从剧情片、纪录片、短片几大类举例说说。
黄进:剧情片个人比较深刻是《郊区的鸟》,具成熟的执行和各领域的掌控之余,导演对电影语言和叙事都作出了具野心的尝试,建立了鲜明而与主题呼应的表达系统,乃今年很多其他作品所欠缺的。
电影《郊区的鸟》
纪录片中《入戏》带来的冲击不少,在戏中戏中戏的处境下,被纪录的演员在真实与演出之间,使电影在「史丹褔监狱实验」的套路以外提供了更具延伸性的阅读。
纪录片《入戏》
短片《运转法则》虽令一些评审觉得形式大于内容,但我个人认为作为短片绝无不可,尤其在今年普遍导演欠缺对电影语言的深刻探索和创作的背景下,它更应成为普遍写实/粗糙风格的独立制作以外的另一个思考进路的示范。
短片《运转法则》
看死君:作为来自香港的青年导演,你觉得内地的新导演生态与香港有何不同?有没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之处?
黄进:我不敢说我了解内地生态,但内地的题材比香港丰富多变,现实生活有很多具潜质的故事。香港相对的优势是创作的自由,但在市场收缩下,不等于自主。似乎两者都无法从对方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但两地作者互相交流必然有益,至少我自己在这两年跟内地和台湾电影人学到了不少。
看死君:你凭借长片处女作《一念无明》在香港和台湾获得不少大奖,对你来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第一部电影长片便备受瞩目,有没有创作上值得分享的经验?比如选题方向、叙事方法、导演技巧或者生命体验等方面,可以给新导演们一些参考。
黄进:创作的时候没有想象过任何的奖项或成绩,只担心自己的作品自己不满意。最后就算中间幸运地得到一些回响,其实我还是十个不满意。《一念无明》给我最大的教训是,永远不要放弃创作。
新导演有时在资源、时间、配套的局限里很容易为了完成作品而放弃了创作,放弃的意思不是说放弃不拍了,而是没有钻得更深入、更彻底,去思考究竟一个导演可以为作品提供怎样的想象。
电影《一念无明》
又或你已经在早两三年的编剧、融资、筹备的工夫里耗尽了心力,到你真的能够站在拍摄现场时,只余下一个「把那个你滚瓜烂熟的剧本执行出来」的状态。至少我有这样的问题。真正的创作应该是无时无刻的,应该是不停敏锐地响应当下的,不要放弃创作,在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剪接点、每一个声音细节都始终保持批判和想象。即使这些东西你已经想过、看过了千百遍。这是我对自己往后创作的强烈期望。
看死君:跟你合作的演员中有不少大牌,比如余文乐、金燕玲、曾志伟等,也不乏没有演戏经验的新人;在演员选择及指导他们演戏方面,你作为新导演有什么样的心得或建议吗?
黄进:我个人认为跟演员有好的合作,最大的前题是有好的故事。戏剧够深刻、人物够立体、有足够的演出材料的话,基本上演员自动就会入戏。导演要做的工夫应该是与演员建立一套共同的审美和沟通系统,让这些复杂的材料被消化后,能够在现场用很精简的方法被提取或省略。其实这应该与电影各个领域的创作逻辑是一样的。
黄进在金马奖领奖台上
看死君:常有人感叹说,香港电影大不如前;所幸还有像翁子光《踏雪寻梅》、黄进《一念无明》、麦浚龙《僵尸》这样的新导演作品时不时冒出来,才不至于后继无人,对此你怎么看?
黄进:我不担心香港电影会后继无人,问题只是它以怎样的形式延续下去。早两个星期我在某大学的座谈会里与十几个香港新导演并列着,每个人的类型、风格也都各不相同,几乎没有交迭之处。
他们面对当下香港电影的困境,基于自身背景和美学的不同,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响应以及尝试。而我想象,未来五年、十年的香港电影应该都会是这样,在逆境中以散射性的方向寻求突破,当然可能会有不同意义上的成功或者失败,但都是相当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
看死君:很多的新导演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比如《一念无明》尽管拿了不少大奖,但在内地的票房并不尽如人意,对此你会觉得遗憾吗?有什么方式可以改观?
黄进:我没有觉得遗撼。其实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没有特别考虑过内地观众,甚至任何香港以外的观众。
所以作品最后在台湾和内地能掀起一些讨论和回响,甚至在TIFF首映,对我来说已经是超额完成。相反的是,在经历过《一念无明》之后,我跟编剧发现我们的电影原来比我们想象能走更远一点。
电影《一念无明》
看死君:你的下一部电影作品会拍什么样的题材?未来会考虑与FIRST出来的新导演或新演员合作吗?
黄进:下一部依然是我跟编剧陈楚珩的合作,会稍为类型化一点。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学习的话,我们希望把学习的范围拉更阔一点。非常希望跟更多优秀的电影人合作,但归根究底我们服务的是故事,所以合作的缘份还是要看故事的需要。
“最佳剧情片”与“最佳导演”相呼应
作者性电影集中出现
每年FIRST的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最能展示出影展所欣赏和鼓励的影片样态,在变幻莫测的青年电影创作流域中,评价本身的定力与变化,当青年电影人在创作之初无法身处成熟的电影工业制作体系,无法掌控创作的所有资源,甚至在自身的创作观念上都不甚清晰,青年电影的评价标准中蕴含着繁复的视角。
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提名重合呼应的部分,我们或许能看出FIRST对青年电影作品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
十部剧情长片中,《郊区的鸟》成为本届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包揽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艺术探索等四项提名。影片采用了平行时空的创意结构,将少年、青年、中年三个时空以独到的视听语言和前后呼应的象征符号有效串联,打通不同时空的方式充满电影感和陌生感,体现了导演极强的谋篇布局能力。
龚子涵饰演的小夏昊在少年时空中的戏份尤为突出,兼具少年感和成人感,在微妙的边界把握住了诗意和情愫,获得最佳演员的提名。徐燃俊的摄影也呈现出令人惊喜的质感,镜头语言意图模仿鸟的视角,新颖独特,并与影片气质融贯统一,获得最佳艺术探索提名。
影片《美丽》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演员、一种立场三项提名,这部争议较大的女性题材电影在反复观看和评估中逐渐展示出其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女主角池韵的精彩演绎进一步加强了戏剧张力,使强叙事的故事内核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甚至为电影开辟了更大的观看空间。
此外,在当前华语电影市场中,女性题材电影的稀缺是不可忽略的现状,《美丽》所提供的跨性别立场显得格外珍贵,因此获得一种立场提名。
影片《吾神》提名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导演进行了类型本土化的有效尝试,在一部尖刻的本土类型片中将信仰缺失和乡村嫁接在一起,在精神荒野中寻找和否定信仰的过程中,实现了强烈的作者性表达。
影片《冬去春又来》的完成度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或许已达到中国院线长片的技术标准,呈现出职业导演的成长进路,获得最佳剧情片提名。
在青年导演普遍不重视技术的局面下,FIRST一再提高对技术的重视度,技术支持创作,以推动更多作品以更好的视听质感进入市场与观众交流。女主角张铭益同时具备了轻盈的质感和成熟的气韵,获得最佳演员提名。
影片《柔情史》以极其细腻准确的笔触勾勒出一段属于母女二人的柔情史,生动的对白和融贯的影片气质都是导演风格的彰显,获得最佳剧情片提名。
影片《太行》拍出了中国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少年感,从平面的生活看出一个立体的世界,在较高的完成度上最终实现了丰富的个人表达和城市书写,获得最佳导演提名。
影片《旺扎的雨靴》作为藏语电影,突破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固化限制,探讨宗教信仰的同时又不落入俗套,找到更大的诠释和讨论空间。饰演旺扎的周拉多杰表演清新灵动,小演员的控制和调教同时挑战演员和导演的功力,影片最终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演员两项提名。
影片《造访》的故事中含有少见的神性和多义性,对“回魂”的表达诗意而不落俗套。导演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自觉的导演意识,获得最佳导演提名。
作为首部入围FIRST竞赛单元的动画长片,《步行指南》获得了最佳艺术探索提名。在众多应用电影既有的语言,做实验电影的影像中,《步行指南》不一味遵从传统电影语言的方式,而是在为观众“制造观看”。导演主动跨越艺术家的身份进入电影领域,其尝试是成功且可贵的,同时在试探和重塑观众与评论的边界。
纪录片作者的个人思考受关注
寻找扎实深入的纪录影像
在纪录片的部分,评委综合考虑影片的社会意义、作者立场和人文关怀,在今年入围纪录片题材新颖多样的情况下,评委希望看到更加扎实和深入的纪录影像,并格外重视导演端正的创作态度和丰富的个人思考。
影片《四个春天》以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可爱的人物获得评委喜爱。中国纪录片导演大多将镜头对准苦难进行血泪控诉,少有这样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物和温暖动人的生活状态得到记录。虽然拍摄的是家庭生活,仍清晰可见导演功力,在大量琐碎的素材中完成剪辑,挖掘出博大的人生观和日常生活中的无限诗意。
影片《公务员》关注备考公务员的考生群体,在这一极少、极难被拍摄到的群体外围,找到了有效的切入口,游走在真诚与不真诚之间的人物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导演抛弃了愤怒或讽刺的作者态度,以纯粹旁观的方式呈现出群像的挣扎和抉择。
影片《驯马》的影像和人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厚重时代感中个人的突围与彷徨,技术层面的高完成度格外突出,专业的摄影、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影像的质感,获得最佳纪录片提名,导演古涛同样获得剪辑方向的最佳艺术探索提名。
影片《狂热自白》通过纪录导演加入反扒群体的经历,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怀疑,困惑,这种坦诚的怀疑和否定在纪录片中是少见的。纪录片无法抵达绝对的客观,影像意义不仅在镜头内,也在镜头未涉及的画面,这一观念的突破具有超越影像的意义,因此获得最佳纪录片和一种立场两项提名。
影片《入戏》以充满戏剧性的镜头记录了一场集体主义社会实验,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国内当下剧组的生态与权力关系。在纪录片中呈现出剧情片的质感,带来少见的观影体验,演员的从众心态处在“表演”和“入戏”两种状态间,微妙的冲突和平衡赋予影片更丰富的诠释可能,获得最佳纪录片和一种立场两项提名。
影片《梧桐树》关注残障人群,导演避开了猎奇的拍摄方式,并未落入消费弱势族群的窠臼,以强烈的镜头形式感让观众与残障人群产生通感,放大了存在我们当中已被忽视的情感,获得一种立场提名。
短片单元展现独特形式感
在动情和有趣中寻得平衡
今年的入围短片普遍展现出较高的水准,导演们渐能把握住区别于长片的短片架构,使得短片单元不再仅被当作拍摄长片前的试验场,开始具有独特形式感和艺术价值。提名阶段,评委力图在动情和有趣中找平衡,既鼓励影像创作中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欣赏新锐导演旺盛的结构创意。
短片《青少年抑制》像夏夜里昏昏沉沉的梦境,写实风格中又有寓言式的个人表达,文学性充分融入视听语言当中,以间离和反讽的方式重新阐述信仰对生死的意义。
短片《2号球衣》的表演引人注目,各种情绪的流露既真实又凝练。排球从第一个镜头的静止不动到冲突高潮时成为武器,同时也代表两人的动机,设计绝妙,表面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无限余绪。
短片《母亲的乐园》以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获得评委认可,深思熟虑的镜头运用体现导演强烈的自主性,旁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和画面的搭配形成平淡故事中的戏剧张力,人物背后的时代感余韵深长。
短片《你的电影我的生活》制作精良,具备短片的架构和要素。作为元电影类型,以“电影和生活的边界”扣问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张弛有度地展现了中产阶级艺术家的内心欲望和彷徨。
短片《运转法则》所采用的表现主义手法在评选阶段引起较大争议,但其中作者性和视听语言的突破具有艺术价值,探讨生死时形式感十足的镜头起到了间离的效果,体现作者深沉的思考和追寻终极答案的勇气。
在相对于来说,制作和创作观念都更加成熟、多样的国际部分入围影片视野内,复审评委在影像质感之外,综合考虑题材、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并从中感受蕴藏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区别于世界电影流域已应用泛滥的电影语言,体现作者独特的风格。
在每一年的提名影片中,FIRST都试图寻找一套普适的标准,但标准总会被青年导演的创造力所颠覆,也会因电影市场传来的回声而不断地改变。而不变的是,在这份提名中,FIRST始终期待看到青年导演的成长空间,即使可能会以冒险、失落和不被理解为代价。FIRST也始终在寻找拓宽类型与技术边界的可能性,并积极推动影片与大众对话。
在这些被坚持的标准当中,有融贯鲜明的作者性,有前卫先锋的电影观念,有导演意识的控制,有美学与视听体系的多重样态……最终,这些标准汇聚成青年电影的统一气质,并通过这份片单传达给关注青年电影的每一个人。
7月21日至7月30日,38部入围影片将在西宁与观众们正式见面,而获得提名的29部影片将抵达评委会的手中,接受本届主席陈国富、廖本榕、周浩、苏照彬、裴曼·雅茨达尼安、杨福东、菲利普·伯拜的评选与审视,最终决出九项大奖的获奖影片。
从现在开始,请跟随FIRST影展一路向西,撒野西宁。
背 着 “ 假 面 ” 看 伯 格 曼
迷影帆布包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75 折
这款“Possession"迷影帆布包,是我们独立设计的原创好物。优点:1.厚度12安,比一般帆布包要厚;2.两侧图案采用丝印,不易剥落;3.内侧有口袋,方便装电影票等。
新闻推荐
印度香客在岗莎村牦牛运输队的协助下转山(6月25日摄)。岗莎村地处海拔6656米的“神山”冈仁波齐峰脚下。上世纪80年代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