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电影节,只因为爱自由
电影节重新带给我又一次穿梭在这个城市的理由,电影恍然让我们重新都变成了游客,以标记影院的方式重新进入地图,看到的竟是又一番天地。
相较而言,与其去同情、可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去悲慨电影里的人物,不如去喜欢分享他的欢喜,他的悲喜也是我们的。他所沉迷、狂热的爱好却可以将你领入另一个世界,他的辛酸背后也有你哭泣的来由。当你沉迷倾听他所历经的一切,听他的评价,生活会有很多不同的光照进自己的人生里。
无论电影还是生活,我这几天所知所见几乎可以串联起所有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这几部电影串联起来,无意中为我拼凑出了一个关于自由的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是向自由进取,《小城之春》是为自由妥协,《蚁人》是展示活在自由当中的不自由,《阿莱蒂公主》则完整展现了自由的方方面面。
自由在“臣服”与“挣脱”之间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居然是在大荧幕上,面对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我惶恐不及。我是一个不去触及大词的人,很多伟大的事物我都会天然地去避开。这部电影就是永远矗立在豆瓣高分榜榜首,我反倒从未触及。
影片中,被污蔑的银行家带着原本的精英身份进入到监狱当中,在困顿的环境中却以其知识和能力开一派风气之先,同时遭监狱长利用洗钱而无法脱罪,最终他用了20年的时间为自己开掘了一个隧道,带着洗钱时伪造出的身份最终逃离到无人的岛上过着真正自由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监狱既是一个不寻常的存在,同时又是一个寻常的社会缩影,各司其职,有自己严苛的生物钟,所有人的努力是让那些不寻常在这里显得寻常有序。监狱不过又是一个生存环境,作为另一类人,他们在这里负责忏悔,因而绝不能让他们好过。主人公无限的努力和挣扎也只能换来一些空间。
影片中自由、正义在故事的波澜中一再被强化,在监狱里,这种强化几乎是反向的。真正接近正义的反倒是那些曾经被正义惩罚的罪人,而代表正义的一方头顶正义之名,行污秽之事,他们对待极恶者的恶劣态度,嘴脸与恶人别无二致。似乎正义为他们的行事自由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可以随意穿梭在黑与白之间,昂起头就是天堂。
另一方面,无罪者在被处以无期,真心忏悔的人没有出路,从监狱中出去的人永远洗不掉身上的味道,会随时被他人嗅到味道并且遭到唾弃。做错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自由的。
但是,总有一类人,他在人群中会团聚一种亮光里,“是金子总会发光”大概说的是一个人的光芒会吸引、团聚进而照亮他人。主人公就靠自己争取而来的几罐啤酒捕获了一批狱友,电影中没有交代因为什么犯错,却切切实实看到了失去自由以后他们的忏悔深重,用他们的粗糙的面庞、粗陋的友情诠释了最为单纯、底层的真情。
影片情节,或许隐隐透露出一些关于正义脆弱的思考,同时又给出了另一个思考:被正义抛弃了的人,该如何获得自由?
我想,这部影片打动人的地方正在于此:几乎每一个致力于实现意义的人都与生俱来的那种共有的冲劲,他们争取自由的那种韧性,是永恒闪耀的光辉。影片传递出他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身体可以被困,但永远困不住争取自由的心。
我已经越来越不认为,一个美好的远方可以解决当下的困境,只有当下才有好起来的可能。
有臣服于当下的虔诚,才有能力去挣脱束缚。
自由钉死蝴蝶
很多时候,我想自己对很多东西没有歆羡的原因大概在此,只要将位置换到这个人的处境就会发现,他所面对的绝不比你少。但凡别人的生活都不值得羡慕,从容去体会了他的悲喜以后,才真正见到了这个人,我对电影最初的迷恋也正来自于这种更多视角的体验,自身经历单薄,只有看得更远,身临其境地将自己丰厚起来。
《小城之春》讲述了一个已婚女性面对自己忽然到来的初恋情人时,重燃希望,最后主动扑灭希望的故事。
婚姻的敲锣打鼓仿佛就在公然地宣称这个女性全部自由的丧失,已婚女性的心是小城里低矮的城墙,她几乎不对人封闭,可即便不费力气,也没有人愿意去张望。但这部电影对女性话语的呈现显得果决、勇敢。
全片以女性视角展开,配以旁白呈现心理活动,对女主人公的心声几乎是毫不掩饰地呼喊,即便是在当下,女权依然要去服从夫权社会的要求,已婚女性的内心几乎就是哑然的空白。
可是在1948年的电影里,却那么宽容地去用整个电影唤起众人对女性内心声音的倾听,在爱情的故事里不再只有“痴情女子负心汉”,面对文弱丈夫与当年径自离开的初恋,影片中的性别角色呈现无疑是倒置的。
毕竟是在争取不被允许的自由,她内心就像园林曲径通幽的小路,不能言说的背后各种各样的情绪在极力舒展:久别重逢后的欲行又止,悠悠烛光下的欲言又止,每一次情不自禁挽手后自我奋力的挣脱,镜头语言极为中国。
同样中国式的,还有影片镜头,几乎集中呈现了黑白胶片的原始魅力:水墨画似的画面,兰花映在墙上的倒影,春风扬起发丝,女主人公周正合身的旗袍,全部是中国式的写意。
如果说,大嫂身上展现的全部都是传统女性的生活境遇,小妹或许是女性境遇的另一种呈现,一个在知识洗礼下的女性已经可以主动表达自我,歌唱与舞蹈,自内而外的欢愉。她的身上如同年龄一样,蕴藏着更多对自由的期望,未来的女性可以在感情上更为自主。
平凡、宁静的生活里凌空而来的一个人可以搅动死水,但死水不能活,生活不能改,结局只能是阳光灿烂地送行。有人试图打破平静,最终又在“平安喜乐”的状态下回归到平静里,生活不就是为了平衡下去?所以,最终的妥协也是中国式的压抑。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不一样的感情,但是每个人都尊重了这份感情,并且让他随之而去,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我认为这是这部影片最动人的地方,他给予一份不寻常感情最大的善意,他以尊重的眼光重新去审视这段感情,是平视而不是以一个批判、讽刺的角度去俯瞰,他所做的无非是真实呈现。
所以他能看到这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但却有克制、自持、冷静与妥协。导演代替女子去言说对爱情的渴盼,也尊重了这个女性依附在道德上的尊严。这种呈现仿佛是另一种强调,婚姻家庭并不神圣但无比坚韧。
自由可怕,放任的自由会钉死蝴蝶。《蚁人》也一样,用暴力去平衡和平,英雄勇敢的厮杀无非也就是为了能倾听女儿夜晚安稳的呼吸。美国的卖座商业片里几乎都含有家庭观念的输出,柔和灯光下的诱人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让人心甘情愿地抛却自由进而回归到家庭当中。
自由不可说
《阿莱蒂公主》说的是公主为了摆脱身份的困顿,无限期待远方,被巫师掳走以后最终出逃获得解救的故事。
这一次的公主不是被远方所救,而是自己的主动开拓,她以实际行动去追寻自由,以想象畅游天地。这个社会里,“公主”也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几乎与无知、无能、骄纵、蛮横同义。
“公主”不是身份而是一种性格,所以电影当中,公主反复说自己是一个无身份的人,她羡慕所有有身份的人,羡慕他们有事可做,哪怕是有农活可做的农妇。她羡慕别人切切实实的生活,而她只有约束与远方。她一旦成为了自己,生活也就跟着敞亮了起来。被囚禁的公主依靠书本、故事赋予的想象去完成超脱。
但总体来说,这个电影本身在叙述上并不高妙,其实道理谁都懂,电影绝不是为了费心说教而存在的。我们为了躲避现实中经验深刻的道理而藏身于影院的黑暗中,结果你非拎着耳朵告诉我人生怎么过,事情怎么样,全然辜负期待。这大概就是所谓形式大于内容引发的尴尬。
不止是电影,文学、音乐、舞蹈,大概所有的艺术都是,他们终其一生的奋是为了引导更多人摆脱教条,所以千万别用某类可数的体悟来总结人生。
自由本身就是一个与身体无关的概念,它只在个人的头脑中存在,顺着自己的内心渴盼向前,也就获得了自由。
推荐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新闻推荐
王宝强替身事件:潜规则是“检验人品”,打人者高喊“邪不压正”
文|白萝卜前天有条行业热闻:一部投资过亿的院线电影制片人和副导演疑似潜规则女演员,并对演员行骗以带资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