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国内被禁的抗日片,日本人竟疯狂打call丨毒药头条

2018-06-20 14:28 大字

前段时间,日本出了一本书,引起了不少轰动。

书名很醉人,直译就是《中国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

▲封面洋溢着又红又专的设计风格

这本书重点梳理了来自中国的21部抗日神剧,详细讲解剧中抗日主角们使出如九阴白骨爪、太极神功、化骨绵掌、葵花点穴手等多种武林绝学手撕鬼子。

它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具有汉语教学功能。

如果这也叫文化输出,我想说,这样的输出有些丢人。

抗日神剧侮辱智商之类的话,毒药君就不再多说了。

今天想说的是,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当然有足以笑傲世界的佳作。

《鬼子来了》

Devils on the Doorstep

▲豆瓣评分高达9.2

影片的英文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有意思,直译就是门前的恶魔。

这个恶魔可以说是日本鬼子,也是国民身上的无知愚蠢。

中国华北,日统区,抗日战争后期,一个深冬夜里。

马大三家被神秘人“我”送了两个人。

一个是汉奸翻译官董汉臣,一个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

“我”表示,这五天要好生伺候着,如有闪失,就会性命不保。

胆小怕事的马大三,自然不敢懈怠。

小三郎寻死觅活,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抢救。

发现小三郎有枪伤,给他治。

被翻译官忽悠,小三郎想要吃白面,就外出借面包饺子。

转眼五天过去了,村口等一宿,“我”没有来。

对于这俩人,杀还是不杀,这是一个问题。

杀鬼子,担心“我”来了,不好交代。

不杀鬼子,一旦被别的鬼子发现,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村民们将有更大的麻烦。

作为一部精彩绝伦的杰作,《鬼子来了》有太多值得说的桥段。

比如说汉奸翻译官的设置。

在访谈中,姜文曾说,

由于这个翻译的作用,本来善良的老百姓不能正确地认识对面的敌人,以至于自大、膨胀,使用了错误的手段。

为了自己的利益,翻译官故意错译。

小三郎想要用脏话激怒马大三,被中国人杀掉当烈士,翻译官就教了他两句中国话。

有时候还能改善一下伙食。

这种错译为影片提供大量笑点,同时让村民错估了日本鬼子的善意,最终被屠村。

在国产电影中,《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最好的作品——恐怕没有之一。因为它展示一流的人性洞察力。

被俘的花屋小三郎寻死觅活,确实有死志。

但有死志,未必代表不怕死。

马大三也发现,小三郎一心自杀不过是做样子。

在小三郎的价值观中,同样是死,自杀和被他杀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

小三郎想要的死,不是自杀,而时被中国人亲手杀掉,这样会有烈士美名。

这种人性洞察力,展现了姜文一流的导演才华。

如果有人问我,《鬼子来了》哪里牛逼,自然可以举出很多理由。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抗日电影。

寻常的抗日电影中,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有大刀向鬼子砍去的少年英雄,也有手撕鬼子大快人心的抗日奇侠。

只是把日本鬼子拍成了脑残(坏人即脑残是任何幼稚作品的标配),只为观众提供廉价兴奋,忽略更高层次的人性剖析,注定是速朽的文化垃圾。

影片对于国民劣根性也进行了辛辣讽刺。

比如说事不关己,看客心理。

马大三找一刀刘时,有人这样介绍他斩首八大臣(历史控可自行搜索顾命八大臣)的场景:

“斩首那天,人山人海,北门内外,水泄不通。那么多人是看八大臣啊?错咯,看刘爷之刀法,每斩一人,欢声一片。看刘爷使刀,如饮美酒。”

这也呼应了马大三被砍头的场景。

看客是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

说书人窃喜不已,有了新素材,唱新曲。

比如说不守信用。

马大三接到神秘人“我”送来的俘虏,约定好五天之后取人。然而,神秘人再也没有回来(大写的问号脸,为国捐躯了吗?)。

有意思的是,在村民决定和日本鬼子交换人质换粮食时,鬼子一方表示,既然签约,就要守信用。

再比如说,影片用天才的喜剧桥段揭示了伦理关系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前文也提到,小三郎被翻译官欺骗,将“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这辈分可不对啊)当做骂人的脏话。

▲郭德纲的喜欢用伦理梗增加笑点,他也懂中国人的心理

这个伦理梗,可以说不笑不是中国人。

马大三借面时,骂二脖子“王八操的”,二脖子他妈不乐意了。

马大三带着乡亲们去给日本人要粮食,同伴第一次称呼马大三“三哥”!

还有,影片的色彩处理也相当出色。

《鬼子来了》是一部黑白片,在结尾处却有一段彩色的砍头戏。

对于这种黑白电影呈现彩色的色彩处理,毒粉们会想到《辛德勒的名单》吧。

而砍掉脑袋的特写,又能在《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中找到类似镜头。

毒药君认为,这个镜头牛逼,不是因为它致敬了杰作。

它的好是因为具有强劲的叙事功能。

据说,拍成黑白电影是摄影师顾长卫(中国最好的摄影师之一)的建议。

黑白色调为影片营造一种纪录片式的纪实感,让打光更加集中,将视觉聚焦人物,和影片展示鬼子来了时众生相的刻画主旨协调统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影片在结尾出现彩色?

这个处理,懂得人都会跪。

马大三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影片使用了马大三的主观视角,画面从黑白变成彩色。

色彩的变化,象征着马大三的觉醒,他终于看清楚的是这个疯狂而荒诞的世界。

在死亡的最后一刻,马大三眨眼微笑,代表着含笑九泉。

含笑九泉也能在影片找到呼应。

马大三请一刀刘出山的时候,死得值,人就会含笑九泉。

马大三最后的微笑,也代表着他对于自身死亡的认可。

马大三的死也极具有讽刺意义,他是被中国人杀掉的。

看到这里,你真的以为《鬼子来了》中的鬼子只是日本鬼子?鬼子也可以是荒诞的世界,人性的疯狂。

姜文说拍摄《鬼子来了》是“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

审视过去的历史,给今天的我们以警醒,文以载道,是电影艺术的道德良心。

《鬼子来了》在日本公映后,就引起高度赞扬,斩获“每日电影奖”评奖。

日本影评人石子顺高度评价,这是一部日本人都必须看的电影。

饰演花屋小三郎的香川照之说:

“《鬼子来了》可以让日本人受到教育。日本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了不起的电影,但却拍不出来。”

这恐怕是影片最大的讽刺,在日本拿奖,热烈公映,看到的观众疯狂为它打call。

而在另一个国家,却因为某些原因,它成为不能说的秘密。

近期热点

新闻推荐

不笑不成世界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美]雷勤风著,许晖林译,麦田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440页,新台币480.00元听说,二十世纪头四十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