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海雪原》

齐鲁晚报 2018-06-05 02:15 大字

《林海雪原》这部长篇小说,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分外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人物各具面目,呼之欲出:英俊潇洒的少剑波,智勇双全的杨子荣,美丽活泼的小白茹……

中国当代小说中,《林海雪原》大概最有知名度。同名电影,同名电视剧,同名样板戏,同名广播说书。即使手机方寸之间,也可随时一睹为快。和我当年的情形相比,简直天上地下。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在乡下老家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夏天,一次乘半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三十里外的县城姑姑家。老实说,同姑姑家相比,更吸引我的是县城的新华书店。在我眼里,县城就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就是县城,其他诸如商店、饭店、小卖店对于我是不存在的。如果去县城时不巧新华书店关门休息,我的心情就像考试时考了个大鸭蛋,或者放学饿着肚子回来时母亲不在家,心里冷冰冰空落落的,在书店前马路上久久走来走去,期待店门忽然嘎吱一声大敞四开,木板套窗忽然被一块块撤去……

那次我如愿以偿走进门去,像往常那样隔着玻璃柜台往里看,看售货员身后书架上的一排排书。《林海雪原》!我马上指着《林海雪原》,请售货员阿姨取下给我。定价0.9元。一掏衣袋:三张“一角”纸钞,两枚“伍分”硬币。四角!我不甘心,上上下下浑身搜刮一遍,结果一无所获。往下只有两个选项。一是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那样拔出一根汗毛吹一口气叫一声“变”,变出五毛钱来;二是扔下四毛钱抱起书转身就跑,胖阿姨肯定追不上。何况偷书不算贼。但我心里当然清楚,前者纯属妄想,后者亦不可取。如此迟疑焦虑之间,旁边的姑姑掏出“伍角”纸钞给了我。何等惊心动魄英明伟大的“伍角”啊!让我绝处逢生。许多年后我给了姑姑五千元钱。姑姑惊问其故,我说你还记得《林海雪原》那五毛钱吗?那五毛钱可比这五千元值钱多了!是的,0.50元>5000元,毫无疑问!

不消说,《林海雪原》这部长篇小说,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分外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人物各具面目,呼之欲出:英俊潇洒的少剑波,智勇双全的杨子荣,美丽活泼的小白茹。反面人物也写得令人过目难忘,许大马棒、座山雕、蝴蝶迷……

不过,吸引当时的我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故事舞台在东北,写的是我所熟悉的东北冬天森林里发生的故事。中国当代小说名著,除了《林海雪原》和后来知道的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时还想不起其他以东北为舞台的。也是因为要写作文的关系,关于冰天雪地的描写尤其让我这个闯关东的后代别有心会。喏,你看第十章“雪地追踪”的开头:“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不知它是揭竿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我把这一小段默诵几遍,抄写下来,写相关题目作文的时候,赶紧把它悄悄找出来反复揣摩体味,再结合自身的处境、日常的观察和感受用在了作文里面。老实说,一开始是多少有些“做贼心虚”的,生怕老师发觉,批评自己的“偷书”行为。所幸老师非但没批评,反而给了高分。这让我庆幸之余,胆子越来越大。不过有一点请别误会,我可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改头换面加以变通,自己写的、书上抄的“混成了一体”,或者说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也说得过去。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实在想不出怎么写的时候,就索性不再想了,不再自己搜肠刮肚,转而搜刮别人的肠肚——翻看读书笔记或别人写的文章。对了,当时我有个剪报集。父亲那时在公社当团委书记,时常把过期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等报刊拿回家来,我时不时随手翻阅,把自己觉得好的小文章剪下来粘在父亲用过的工作日记或大些的本子里。写作文之前、尤其卡壳写不出来的时候就看上一两篇。正所谓开卷有益,每次翻看都几乎没让我失望过。即使内容几乎毫不相关的文章也会给我以某种神奇的启示,让我产生灵感。就好比打火机“啪”一声点燃炉灶里干冒烟不起火的柴火,眼前忽一下子蹿起火苗。

说回《林海雪原》。说起来不好意思,让我特感兴趣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小白茹和少剑波之间朦朦胧胧藏藏闪闪的相恋之情。例如第二十三章“少剑波雪乡抒怀”,白茹偷看少剑波日记那部分真叫好玩儿。

她是雪原的白衣士,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中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我也这样称呼她)。

漫天风雪寻常事,

破荒闯阵荣春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

…………

“这些该死的删节号!”白茹看到这里,全身上下,从头顶到脚跟,和她的心一样,热得连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突然听到剑波的脚步声,她急忙阖好了日记本,刚一回身剑波已跨进门来。

作为那个时代的乡村小学五年级男生,当然不太清楚男女间到底会发生什么名堂,但好奇心多多少少总还是有了的,加之语言足够生动,情节足够精彩,恨不得马上看个究竟,母亲喊吃饭都觉得让人心烦。

不仅如此,关于小白茹和蝴蝶迷的长相描写,也简直可以作为作文比喻修辞的典型例句。先看白茹:“她很漂亮,脸腮绯红,像月季花瓣。一对深深的酒窝随着那从不歇止的笑容闪闪跳动。一对美丽明亮的大眼睛像能说话似的闪着快乐的光芒。两条不长的小辫子垂在耳旁。前额和鬓角上飘浮着毛茸茸的短发,活像随风浮动的芙蓉花。”再瞧蝴蝶迷:“她的脸像一穗带毛的干包米,又长又瘦又黄”。紧接着再次强调:“脸长得有些过分,宽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以及后面的“一笑满脸是牙”等等,觉得简直好玩极了、妙极了。虽然作为修辞同是比喻,但和小白茹恰成鲜明的对比,甚至让我不由得心想,以后找对象万万不能找蝴蝶迷那样的,要找就找小白茹、找小白鸽。

对了,关于比喻,去年去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个说法:“比喻是天才的一块试金石。(看)这个作家是不是天才,就是要看他如何用比喻。”不妨说,正是上面那样一个“像”接一个“像”的比喻手法,使得小白茹和蝴蝶迷作为美丑正负两个形象显得那般栩栩如生。即使几十年过后的现在都仿佛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促使我有了较为明确的修辞自觉,自觉地把比喻等修辞手法用在作文和日后的写作当中、翻译当中、演讲当中。

(本文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新闻推荐

少林寺宣布将重拍《少林寺》 发声明谴责发假消息电影公司

签约仪式针对有公司宣称获河南登封少林寺唯一授权,将推出少林寺题材系列电影,6月4日,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