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大妈拍照时 热爱挥舞丝巾

宜宾晚报 2018-05-22 15:38 大字

对热爱旅游的人们而言,有一个场景想必不会陌生:那就是,在各大景点挥舞着丝巾的中国大妈。

形形色色的游客中,大妈们的造型自成一派:她们钟情于高饱和度的梅红、亮橙、宝蓝。单次能穿在身上的颜色有限,就再配上一条“渐变色丝巾”。

挥洒丝巾的同时,她们还能像芭蕾舞演员一样高雅地交叉双腿,或是像在跳民族舞一般热烈地拥抱天空。

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大妈们,拍照时热爱挥舞丝巾?

爱美 所以爱丝巾

无论从古至今,爱丝巾都绝非只是大妈的专利。

事实上,无论国内外,丝巾自古就被视为高贵得体的配饰。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唐朝仕女们会围着长长的丝绸帔子;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最负盛名的一处杰作就是水月观音身披的纱巾。

19世纪末,人造丝和化纤布料得以量产,丝巾大量进入平民生活。爵士乐年代,外国女郎们尤其钟爱轻薄曼丽的丝巾。

不过,中国大妈们对丝巾的钟爱和唐朝仕女、外国女郎都没直接关联。她们的热情,来自于她们的青春记忆。

对多数人来说,青春期养成的习惯,往往奠定其一生的审美偏好。而大妈们的青春期,是在特殊年代度过的。她们只能从身边有限的审美渠道中学习什么是“美”。

《芳华》中,文工团女孩挥舞着鲜艳丝巾的舞蹈,是那代中国人最深刻的审美记忆之一。事实上,文艺汇演中的姑娘们的确是不少中国人最主要的审美来源。类似的,还有表演民族舞蹈的姑娘,不少也笼着轻薄的长纱,给人留下身姿曼妙的印象。

于是,舞台上飞扬的丝巾,构成了当时女孩们心中对“美”最深刻的记忆。而恰好,这份美人人都追求得起。

丝巾用布极省,即便在物质匮乏时代,也是最简便易行的装饰。据口述史料,上世纪70年代前期,每个职工只发一尺五寸布票,而光一条短裤需要三尺布。一块小小的丝巾费布极少,是相对合算的选择。

正因如此,丝巾与那一代中国人的审美,牢牢挂上了钩。

丝巾可以是女孩送给恋人的礼物;爱人分别,挂在梢头的丝巾就成了青涩的记忆。

爱时髦 更要爱丝巾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瞬间被国际时尚冲得天翻地覆。但是,丝巾并没有过时,而是随着大众影视的潮流,焕发了第二次生机。

八九十年代,由徐克、程小东引领的新武侠电影陡然兴起。香港台湾掀起了一波古装剧的热潮,并很快传遍大陆。

此类影片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代表作就是1987年的《倩女幽魂》。大获成功后,一袭飘逸的薄纱遂成为古装美人的标配。

薄纱轻盈飘逸,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很容易表达今人对侠女和仙子们浪漫的想象。

同一时期,丝巾也被女明星们广泛运用到海报照中,丝巾也很快攻陷了内地的明星写真。上世纪80年代当红的女星潘虹,几乎戴了一辈子丝巾。

找回失去的青春

不过,翻看旧相册,这些色彩缤纷的造型在她们当年的照片中并不多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姑娘们在户外留影时,并不会忘情地舞动丝巾。

为什么她们到五六十岁时,才开始狂热地追求年轻时的美丽梦想呢?

我们为此采访了多位热衷于挥舞丝巾的女性长辈,答案异常统一:“再不穿,再不玩,就没有机会了。”

她们的一生中,直到这些年才能让她们自由追求心底的“美”。

在她们的青春岁月,物质匮乏,过度梳妆打扮更不被允许。她们的青春年华,承受着最多的焦虑。一方面是职业女性,另一方面要做家里深情的妻子、温柔的母亲。

从童年想到青年的丝巾,能掏出的场合越来越少。

直到芳华不再,临近退休,大妈们终于才发现和自己相伴大半辈子的压力渐渐消失:不再有社会上对“端庄”的要求,也没有未成年的小孩需要照顾。

而且,世界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在今天旅游玩乐,比任何时候都要便利,大妈们终于下定决心,不再为了省钱或省时间而牺牲自己。

年轻时放弃的丝巾,现在出现在了她们的衣橱,一条是不够的——要飘扬灵动,要五颜六色,才配得上她们错失的青春。(据《浙江老年报》)

新闻推荐

最新款丧萌系男友雷佳音了解一下

《超时空同居》这么烂片相的片,通常是被我忽略的。也难怪,国产爱情片常年不及格的状态,让大部分观众都练就了一双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