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片黯然退潮
[摘要]从吸金能力惊人到不再被市场追捧国产青春片只用了五年时间
没有人会永远18岁,但永远有人怀念18岁。以回顾校园往事为卖点的青春片,曾在内地电影市场大卖特卖,但如今,风头悄悄变了:2018年由顾长卫执导,蓝盈莹、白客主演的青春片《遇见你真好》,上映近一个月票房仅为5000万元;由马思纯、张若昀主演的青春爱情片《奇葩朵朵》4月4日上映,如今票房刚破3000万元。而今年“五一”档上映的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虽然收割了一波不小的热度,然而,大卖的票房并不意味着能有好口碑,不少观众在看了影片之后表示“尬点”很多,故事情节不能让人信服。总之,前几年的国产青春怀旧电影还泛滥一时,如今在严重套路化之后开始偃旗息鼓,从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到乏人问津市场回归理性,国产青春片用了五年时间黯然退潮。青春片怎么就不吃香了?回顾其中的故事,足够让人唏嘘感慨。 1 青春片曾风靡一时观众群体迭代校园生活有代入感 提到华语青春电影的发展,首先给观众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应该是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影片在当时获得了不少好评,也证明了青春怀旧电影的影响力。然而真正打开青春片市场的应该是在2013年上映的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该片有着7亿元的票房佳绩,让国产青春电影的投拍热潮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从制作、内容、演员到营销等多个方面,奠定了未来几年国产青春影片的模式。 随后的2014年和2015年成为国产青春片的黄金时代,一系列主打怀旧情怀的青春电影接踵而至,引起了新潮流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吸金能力。2014年贺岁档,由张一白执导的《匆匆那年》以4000万元的成本收获了5.7亿票房,而口碑扑街的《栀子花开》和《何以笙箫默》等青春怀旧片也都收获了3亿元以上的票房。《小时代》《左耳》《同桌的你》《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等主打青春时代的电影也都在这两年扎堆出现。 青春片为何曾在内地市场如此受欢迎?《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曾这样分析,“这是因为国内电影观众群体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更迭换代,新的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开始形成。”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年龄不断下降,25岁以下人群逐渐成为观影的主流,他们都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人生经验更多是自己的“小悲欢”和“小离合”。当下的年轻人还没有真正变老,就已在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校园可以说是他们最漫长、最重要的共同记忆,学生时代开始成为他们无限缅怀的人生段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80后”“90后”观众会有如此浓重的“校园情结”。 2 如今黯然退潮主流观众群体又迎来新一轮洗牌 从2016年开始,青春片在市场上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即使在人气担当吴亦凡和刘亦菲的加持下拿到了当年青春片的最高票房,也只有3.36亿元;《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影片更是沦为市场炮灰;唯一的亮点是,出现了《七月与安生》这样一部口碑不错的青春片,让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位小花拿下了金马影后。 2017年则更加惨淡,没有一部青春片票房过亿,除了《闪光少女》口碑还不错,剩下的《李雷和韩梅梅》《秘果》等影片毫无水花,而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从众人追捧到乏人问津,国产青春片的黯然退潮只用了5年时间。 中国电影市场是世界上最蓬勃的市场,而中国电影观众也是世界上最多变的观众。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当下的电影观众,一切都处在飞速的变革中。 从2013年到2018年已经过去了5年,如今新一批的大学生即将迎来“00后”群体,而“95后”也将全面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主流观众群体又迎来新一轮洗牌。那些从前喜欢看青春片的观众正逐渐长大成熟,他们或许会开始喜爱更有深度的艺术片,或者偏爱更简单粗暴的商业大片,在类型片日渐成熟的当下,观众的选择正变得无限丰富,为什么非要看青春片? 国产青春片似乎更像是为一代人量身定制的电影,在他们初入社会,奋力打拼又迷茫艰难的时刻,献上一剂关于青春校园的安慰剂,缅怀感慨过后再继续打拼。至于现在初入职场的“95后”,是否会像前辈一样热衷于回望青春呢?也许他们兴趣并不大——游戏、直播、短视频,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瓜分着他们的注意力。 3 套路的青春片里没有观众的青春 仔细观察这几年的青春片,不难发现其野蛮生长的背后充满着套路:披着热门IP的外壳讲述青春期爱情故事;主演都是一水的高人气、高颜值演员;内容上先是飞扬的青春,再来虐心的怀念;车祸、堕胎、绝症等小概率事件更是作为标配出现。 仿佛在80后、90后的青春岁月中,除了狗血爱情外实在没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情,那些和爱情无关的迷茫和挣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探索,那些充满中二气质的热血感,在国产青春片中并不常见,校园爱情仍然是绝对的主题。如此雷同的故事套路,让2017年后上映的新片不得不忙着撇清自己,“我们是不一样的青春片,没有车祸没有堕胎。” 在这股青春片的热潮中,图书馆、教室、篮球场成了最常见的故事发生地,而中国特色的丑校服也频频亮相,以勾起观众对学生时代的怀念。此外,充满年代感的黑板、奖状、录音机、CD机、旧书等,种种充满符号感的元素屡屡出现,它们套上了一层名为“怀旧”的滤镜,让青春片充斥着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塑料气质。 以正在热映的《后来的我们》为例,它本身就是刘若英从歌手、演员转型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也以其代表歌曲《后来》作为IP噱头,主要内容也正是歌词大意“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主演起用了当红小花周冬雨和人气小生井柏然,再加上从头到尾的伤感怀旧、爱而不得的气氛渲染,一部典型的国产青春怀旧片就这样诞生了。虽然片中没有车祸、堕胎等狗血事件,但是对北漂生活却有刻意卖惨的嫌疑,让观众找不到认同感。 前几年有些青春电影哪怕拍得很烂,也会有人买账,无非是冲着“青春”“怀旧”去的,而随着观众的情怀渐渐被消费殆尽,同时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对烂片的容忍度降低,自然会出现对套路化的此类电影产生抵触心理。 虽然近些年的青春片已经有了创新之处,但对于接近“伤痕文学”式的青春故事,观众也并不买账,不少网友吐槽“国产青春片里没有我的青春”。用来感怀的青春却没法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不少青春片都败在了这里。 这一次《后来的我们》虽然票房成绩尚佳,但是刨除营销的助推,有多少是靠影片自身的质量得来的却也难说。从去年《芳华》的热映来看,青春片从来都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年代的青春、每代人的故事不尽相同,它不应该是导演闭门造车臆想出来的产物,而应该真正地去反映每一代人真实经历过的青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观众在看青春片时最需要的是共鸣,而不应该是形式上的雷同和单薄的“怀旧”旗号。 4 别人家的青春片怎么拍?喜剧歌舞动作悬疑嫁接成熟类型片 美式喜剧、日韩热血校园等“青春片”,和大走“怀旧风”的内地青春片,有着一些分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来看看,别人家的青春片都是怎么拍的。 喜剧 《贱女孩》:美国高中校园文化的缩影,披着青春片的外衣,讲述了一个女孩寻找自我认同的故事。 《美国派》:一部美国青春喜剧片,讲述了四个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决定在毕业前夕摆脱处男身份的故事,是非典型性的青春励志片,一共拍摄了七部系列片。 《朱诺》:高中生朱诺初尝禁果竟珠胎暗结,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然后交给一对善心的夫妇抚养。这个超级年轻的妈妈,也经历一次心灵的蜕变。如此棘手的一件事情,在影片中居然变得相当有爱。 《大人物拿破仑》:高中生拿破仑不酷不帅,有点二有点呆,他也有着和其他处于迷茫青春期的男孩一样的烦恼。这是个经典欠扁式小人物大翻盘的电影。 歌舞片《歌舞青春3》:迪斯尼出品的原创电视电影,青春混搭歌舞及喜剧,引发全球观众追捧。 悬疑片:《告白》:日本导演中岛哲也代表作,初中班主任发现自己女儿的死和班上两个学生有关系,双方展开“暗斗”。 运动片:《五个扑水的少年》:高中游泳部女老师为5个男学生报名参加文化祭,但他们的节目竟然是花样游泳(水上芭蕾),刚好老师还怀孕休假,他们只好利用暑假时间找海豚训练师帮忙。 海外的青春片发展时间长,类型丰富,青春片不算是一个单独的片种,它会和其他元素结合,不仅仅有校园爱情,还包括对学校、对教育、对人生方方面面的思考。当一种类型获得市场成功的时候,就会有人不断复制。 中国内地的类型电影还不够发达,在类型的嫁接、混搭、杂糅的过程中缺乏成功的经典案例,如果没有大家也都不敢尝试新的类型,为了保证稳妥,只能复制以往成功的类型案例——也就是校园狗血爱情。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前国产青春片的野蛮生长,和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繁荣背后有不少虚假的泡沫,而从2017年起内地市场票房开始放缓增长,转入苦练内功的调整阶段,而青春片的发展也走入理性的轨道。与其说青春片五年来变得盛极而衰,不如说它终于调整到了正常的市场状态。 以北美市场为例,青春片并不是容易大卖的类型片,观众范围主要是青少年或者年轻的成年人,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打开北美年度票房榜,最卖座的大片一直是《星球大战》、漫威DC超级英雄大片,还有主打全年龄合家欢的动画大片。 以2017年颁奖季热门的青春片《伯德小姐》为例,全球票房也才7285万美元(4.85亿人民币),北美票房4895万美元(3.07亿人民币),这部高口碑青春片的全球票房,甚至还不如当年《匆匆那年》的内地票房(5.86亿)。据时光网 新闻推荐 资深导演做监制,新导演扶持项目,当红明星带新人国产电影流行“传帮带” 五一档有影响力的两部新片《后来的我们》和《幕后玩家》,都选择了一个生产模式:名监制+新导演。刘若英导演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是著名国产青春类型片导演张一白担任监制的;《幕后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