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营救》:稀松平庸的加长版电视剧
《香港大营救》由成泰燊、颜丙燕领衔主演,重现了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日军搜捕下对数百名滞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进行的紧张救援。
?香港演员梁俊一(左)饰演江湖混混潘葆荃,角色在现实与兄弟情义、民族大义间经历多次反转。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凌晨,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香港被占领后,包括茅盾、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名人,被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列为重点监控和搜捕对象。5月4日青年节这天上映的《香港大营救》所讲述的内容,就是关于这段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叶文强联合爱国人士解救文化名人的故事。
可能是五一小热档刚过,包括《后来的我们》和《幕后玩家》余热未尽,《香港大营救》这部名字起得恢弘无比的新上映电影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不少影院没有排片,即使排了也只是一两场。仔细看一下演员阵容,成泰燊、颜丙燕虽然都是老戏骨,但在当下的电影圈来说,“老戏骨”几乎就是“低流量”的代名词,电影的少人问津也就成了必然。
虽然没有一线流量明星撑场子,但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从来都不靠“小鲜肉”,更何况像成泰燊、颜丙燕这种在电视剧和电影圈都混迹多年的老演员,完全可以通过走心的演技给电影提一个档次,但遗憾的是,整部电影还是呈现出了一股浓浓的电视剧质感。
除了电影的调色、服饰和配乐这种外在的审美之外,最让电影不像电影的当然还是演员的表演,无论是成泰燊还是颜丙燕,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一脸“伟光正”的气质,时时刻刻准备为国牺牲的悲壮模样,这种表演上的“用力过猛”,是演技臻熟后用技术推动情感的惯性表演方法,演员在该哭的时候马上能哭,该笑的时候马上会笑,演技挑不出毛病,却没有太多的情感代入,这样的表演方式在繁琐漫长的电视剧拍摄中当然适用,但对于讲求质感的电影来说,实在是有点不走心。反倒是包括小混混和报社总编在内的两个反派人物,个性显眼,人性由坏转好的过程也流畅自然,抢了不少男女主角的光彩。
除了表演的问题外,过于涣散的剧情也是拉低电影品质的原因。电影讲述的故事原本是非常紧凑有张力的,导演也懂得在配乐的烘托下来提升紧张感,但因为整场大营救涉及到的人物众多,除了等待解救的文化人士外,还有中共游击队、军统特工、日寇间谍、江湖混混,鱼龙混杂,导演又太想把这些人全扯进来,营造出乱世感,甚至在拍了家国情仇之余,还扯了几段男女主角的感情戏码,东扯一下西扯一下,电影的节奏就变得涣散,所谓的乱世人物群像,就变成了一盘散沙。
就电影感和电视剧感的差异化上,可以列举两个同类题材的电影说明问题,一个是2009年陈德森导演的《十月围城》,一个是去年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这两部电影都是讲发生在香港的解救和保护事件,特别是后者,讲述的和《香港大营救》基本就是同一件事。虽然它们都称不上是经典,但完全可以成为《香港大营救》的老师,讲一堂如何拍好香港解救好戏的课。《十月围城》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个人物群像,无论是商贾、报社总编,还是戏班班主和车夫,每一个人物都个性迥异,在危难之际大家也并非一开始就奋不顾身,而是在经历一连串变故之后才发生了情感转折,导演把这个转折把握得很好,就让观众有了代入感。《明月几时有》则是用柔情万千的女性视角来展开家国情怀的画卷,作为一个女性导演,许鞍华既敏感又克制,把即将喷薄而出的情绪,表达得细腻动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周迅、叶德娴、春夏、梁家辉等人的表演也非常精准和富有感情,让故事引人入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的题材,有人能拍好,有人就拍不好,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也有先天的审美局限,但更多还是创作过程中的不走心。《香港大营救》瞄准了一个很容易拍出彩的题材,却因为一连串的不走心,让电影变成了一部稀松平庸的超长版单集电视剧,这样的电影,能少则少,即便厚着脸皮上映了,观众也会用低迷的上座率为这种不走心投出反对票。记者高磊盈
新闻推荐
由孙周执导,艾伦、王智、任达华、金士杰主演的喜剧电影《人间·喜剧》近日正式宣布定档12月28日,并公布了“戏精”版先导海报。海报中“戏精”艾伦承担了所有的戏份,“大艾伦”表情夸张,瞪大眼睛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