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被淘汰的连接
虽然采取了缺乏克制和极度浪费的市场策略,共享单车还是改变了城市生活。不要执着于“共享”一词的字面含义。共享单车本质上只是移动支付的一个应用场景,不准备激活任何社会闲置资产,也不可能节约任何社会资源。但灵活、方便和自助化的单车短时租赁业务,缓解了一个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个难题是公共交通运量不足引起的,也和公共交通线路规划的粗疏有关。总之,你出发的地方和要去的地方,都离最近的车站太远,不在可接受的步行范围之内。而现在,你可以骑车,随时随地。
地铁口外停满了共享单车,只留下狭窄的通道供行人行走。在交通高峰时期,这些自行车既带来便利,也是通行的障碍。2018年3月,北京。南音 摄
在速度和舒适性方面丧失优势后,单车就不再是通勤工具,一度完全被火车和汽车替代。共享单车复活了单车在短程交通中的价值,填补了连接的缝隙。
连接首先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指在城市内部和周边铺设道路,便利人的移动,让分散在不同空间里的要素协调运作。但它也可以用于一切基础设施,比如供电、供水、管道天然气、下水道和电信网络,乃至住宅、学校、医院,以及——特别是——公共交通线路,只要这些设施是服务于人、物品或信息的移动。
这些系统支持城市一方面增加密度,一方面扩展边界。城市规模在多大程度上是适宜的?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答案,是因为支撑城市要素之间互相组合的方式会进化。一些前所未有的连接方式不断被创造出来。
便利店多或快递发达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的半径就会急剧缩小,菜场、饭店和大超市都不再是必须设施。如果远程诊疗发展得更快一点,看病也不一定需要去医院。在这种时候,城市变小了,并且会变得更小,直到大多数人只有在上班路上和孩子上学的时候才觉得城市规模太大,公共资源不够,地铁座位和学额的竞争太激烈。
也许未来人们会把这类抱怨转化成分布式办公或在线教育的机遇。当人口基数不断缩减的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这类可以远程操控的机器人就能派上用场了。
我不是在复述一篇缺乏想象力的科幻小说。这些设想都可以在财经报道上看到。它们来自投资者和创业人士的PPT。大量资金已经投进了这些前所未有的创业项目,目的是用最新的技术和手段,重新改变城市要素的组合方式。
但场景的确是在向科幻电影转化:人都去哪了?
答案是,他们不是在家,就是在仓库。但主要是在家里。
出门的需要会持续下降,因为消费的场景主要发生在家里。不需要人和流水线协作的工作,也都可以在家里完成。甚至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活动,比如参观展览,也可以通过VR进行。
房子会变成最大的终端。物联网的理想是把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连接起来,但对其终极形态,似乎很少有人考虑。未来的城市里,人们不需要在离开办公室之前通过远程操作指挥家里的电饭煲煮饭,因为大多数工作不需要去办公室。传统的权力结构也许会有一点动摇,以前主流的企业文化意味着下属随时准备到上司办公室里,听他训话。但你能对自己家的智能电饭煲训话吗?
中国的大城市向共享单车开放了大量停放空间,为市民带来了便利,但这也会造成新的问题:挤占了本来就很狭窄的人行道。上海,2018年4月。南音 摄
在物流的意义上,城市可以变小,而在密度和规模上,城市也可以变大。传统连接方式的重要性会下降,因为电信连接取代了交通连接。连接并不一定可见,就像水管和电线都埋在地下,明沟被下水道取代。顺便说一句,如果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减少了,共享单车这种创新,也就过时了。
已经被淘汰过一次的事物,还会被淘汰一次,听上去总有什么地方不对。人类学的根本观点是,人是社会动物。当然撒切尔夫人也说过,没有什么社会,只有一个个男人女人和他们组建的家庭。但不管是从人类学观点看,还是从撒切尔夫人的观点看,包括创新在内的一切活动,都是人际互动的产物。现在,人际互动似乎也变成了悬而未决的概念(性别、家庭也不例外)。
可以坚持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连接这样的概念,就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共享、家庭和人际互动这样的概念。这些字面意义被传统所锚定,就像城市、道路、单车都有其坚实的物理属性一样,它们在很长时间里保持着稳定。我们可以期待它们能继续保持稳定。
尽管现实并非如此。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新闻推荐
文/列文五一小长假,刘若英首执导筒,井柏然和周冬雨主演的这部《后来的我们》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电影。在前期发布的预告片、主题曲等宣传视频中,就不难看出本片想通过接地气的生活质感,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