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下档博票房“密钥延期”了解一下
《百鸟朝凤》
春节档,一部《红海行动》如春雷一般炸响院线,票房、口碑双获丰收。如今已是4月下旬,院线上映的影片换了一茬又一茬,《红海行动》依然坚挺在线上,截至今日已公映65天。这并非个案,《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熊出没·变形记》等今年贺岁档的几部电影都得到了延期。这全部都是由于影片取得“密钥延期”之故。何为“密钥”?为何能“延期”?
通常影片公映多久?“密钥延期”又是啥?
通常院线操作一部电影的公映时间,要视市场的表现而定:如果影片在公映前期票房、上座率等方面表现不错的话,会延续排片;如果表现不佳,院线则会压缩排片周期,自做主张下片;有些影片属于“逆袭型”,影片公映前期无人问津,由于种种原因引发观众兴趣,院线可能重新恢复上映。不过,我国的确没有明文规定哪些电影可以延期、哪些不可以延期,这就使得一些国产片的公映期可以灵活操作。只要影片能够取得“密钥延期”,就可以一直公映。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密钥延期”?首先我们解释一下“密钥”:院线在影片公映前获得加密的数字拷贝文件——电影拷贝好之后,拿到影院后需要“密钥”才能被读取,也就是说,“密钥”就像一串激活码,是一个版权保护概念,没有“密钥”影片是无法放映的。密钥的有效期是30天,也就是通常一部电影正常的公映期。“密钥”到期后,如果影院还想继续放映影片,那就需要“密钥延期”了。取得了密钥延期,影片就可以持续挖掘票房潜力。
不是想“延”就能“延”要火、要热、要有话题
既然“密钥延期”优势如此明显,是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可以“延期”了?否也。
得到“密钥延期”的影片首先得是卖座的影片。“星爷”执导的《美人鱼》2016年2月8日上映,然后延期3个月至6月8日,成为“史上延期最久电影”。今年2月16日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都从3月16日密钥到期后延期至4月中下旬。这类电影都是合家欢主题,都大团圆结局,迎合大众口味,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消费者愿意走进影院观影。
其次,像《战狼2》《红海行动》《大圣归来》这一类主旋律影片、正能量影片,能够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从而激起粉丝有二刷三刷欲望,同样也是“密钥延期”常客。《红海行动》在春节档表现突出,票房逆袭,圈粉无数。从2月16日公映至3月16日以后,首次延期至4月15日。这期间,微博上不断有网友晒电影票根,表示已经第N次观影。4月10日,《红海行动》官博发文:“上映的第54天,我们接到消息:放映时间再度延长至5月2日。”大有要超越《战狼2》夺取国产片票房第一的架势。
延期的影片不一定得是“大片”,但都是当时比较火热、充满话题的影片。像《百鸟朝凤》《冈仁波齐》这类引起热议的艺术类影片,除了少数院线会给艺术类影片一定的排片比例,大部分院线“密钥延期”都是为了“放长线钓鱼”。
“密钥延期”也并非只偏爱国产影片,票房表现良好的进口影片,也可以提出延期申请,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曾两次享受到“密钥延期”的待遇:3D电影的鼻祖《阿凡达》,2010年1月4日上映后,一直延期到了3月14日才下线,影片最终获得13.4亿元票房;2012年4月10日3D版《泰坦尼克号》上映,也在密钥到期时又延长了一个月,最终票房将近10亿元。这样的优待,在进口片中是非常少见的。
延期并非只为“捡漏”也是一种保护和鼓励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影片在国内院线涌现,不少影片都能获准延期下档。不过,即便是非常热门的影片延期,影片票房增长空间也是相当有限的。2016年11月18日,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由于明星效应、话题效应,票房非常火热,上映第一天、第二天单日票房都超过7000万元,上映3天票房破2亿元。然而由于电影的观赏性、口碑实在一般(豆瓣评分6.7),票房很快出现断崖式下滑。密钥到期后,又延期了49天,最终票房也只有4.8亿元。而《红海行动》在密钥期之内票房已达到34亿元,截止记者截稿时总票房为36.4亿元,延期内票房只占比6.5%。
那么,“密钥延期”的影响既然微乎其微,它的存在究竟是否合理?
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鲁信影城的工作人员张淼,他表示,“‘密钥延期\’在未来,不会是电影的标配,只是当下影片发行方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捡漏\’——多刷刷存在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影片的吸金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市场策略。另外,很多影片的口碑
都是后期才涨上来,如果到期就自动下线,是非常吃亏的。‘密钥延期\’不仅能够帮助大片‘捡漏\’,还能够保护和鼓励一些中小投资的影片,对于调节当下电影市场还是有很多积极作用的。”
(记者邢媛 实习生李雯卿)
新闻推荐
昨天(4月19日),漫威10周年庆典活动在中国上海迪士尼小镇举行。为什么说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大型车祸活动现场?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图~漫威十周年首尔活动现场↓新加坡活动现场↓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