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情感共鸣比什么都重要 □韩浩月

淮河晨刊 2018-03-07 18:23 大字

这几年印度电影引进的较多,中国观众也习惯了印度片新式套路——载歌载舞的篇幅减少(多数是为了压缩篇幅刻意剪掉的),大开大合式的煽情,坚持使用已经落伍的慢动作与特写技巧。

但对于印度片这种敲锣打鼓式的娱乐性,以及“一招鲜,吃遍天”的催泪效果,还有带有点强行特征的结尾升华,大家貌似并不反感,甚至在评分网站上,还聚集了不少“印度片影迷”。新近上映的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是这种典型的新式印度片。

它以最受欢迎的喜剧形式为框架,往里面灌装了亲情、家庭、爱情、文化、宗教、政治等诸多元素,当然它的最大卖点在于表达“陌生人之爱”——素不相识的萝莉与大叔,搭建成了令人心生温柔情绪的CP组合,他们无往不利、无坚不摧,带领观众在影院中进行了一场有关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小型冒险,在提供甜美娱乐的同时也赋予观众一些辣味的思索。

在印度片里,泪水一向不是咸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甜蜜气息。《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催泪布局,由浅至深、由细雨淋漓到大雨倾盆——总有一款“泪水”适合你。

从影片开始,巴基斯坦小女孩为了救陷进坑里的小羊走下火车,与妈妈失散,电影营造的撕心裂肺般的离别气息,到印度大叔和女朋友顶住家庭压力给小女孩提供保护,并勇闯妓院救出小女孩,再到大叔非法越境历经坎坷终于把小女孩送到母亲身边……递进式的煽情手段,对观众的泪腺形成了不小的考验。

故事的悲剧过程,被讲述得笑声四溢,印度电影在笑与泪的融合方面,已经做到了不露痕迹,在强烈的情绪起伏下,观众会自觉忽略故事逻辑上的一些缺陷以及人物关系塑造方面的不足。《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和以往印度片一样,情感驱动“蒙蔽”了观众的理性。在简单但浓烈的情感表达中,观众会穿越夸大的形式化,触摸到人类情感当中至真至纯的那部分,尤其是角色人物标签化地“痴、傻、呆、直”,更能让人觉得心灵经受了一场洗礼般的痛快。

电影的最大看点,在于影片制造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大结局,数不胜数的印巴民众,潮水一样涌到边境线,巴基斯坦人民是送别英雄,印度人民则是迎接英雄。在两边的人齐声呼喊印度大叔帕万的名字时,一个近乎“神迹”的事情发生了,一直存在语言障碍的小女孩,奋力喊出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词“叔叔”……这个现在想来基本毫无可能的故事,堂而皇之被放进了电影里,但观众已经来不及去思考情节的可信性,因为在人潮、呼喊、激情高昂的音乐声里,大家已身不由己地选择了相信。

这种“相信”,脱离了电影来看,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愿景,愿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没有离别、没有眼泪……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只有和平、只有理解、只有宽容、只有欢聚。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很有可能是先创作了结局,再倒推出整个故事,它的套路化表达并没有影响立意的厚重。包括这部电影在内,印度片的格局先行,已经抢占了电影创作的视野高度,最大可能地做到了在突出本土人文的同时,又能够站在环球同此凉热的角度来看问题、讲故事。

所以,印度片的受欢迎,不是没有理由的,观察印度电影的创作模式,或许是另一种走出本土叙事、与世界格局接壤的办法。

新闻推荐

是叶子托住了你的梦想 □君 娃

你不可以再以老眼光去看印度的电影。2015年看了电影《我的个神啊》被惊到。这个“惊”不是为片中主演阿米尔·汗的幽默风格,也不是因为好看又荒诞的故事,而是,你突然发现了印度这个国家正在发生巨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