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光明日报:“无问西东”与清华大学校歌

光明日报 2018-01-23 11:43 大字

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引起热评。《无问西东》的拍摄本是为了纪念清华百年诞辰,主旨是反映百年来每个时代的清华人追寻内心的真善美去做人,去报效国家,而不计较外在的得失荣辱。影片很多情节源于史实,烘托出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同时影片也折射了苦难中人性的光辉与真爱。

《无问西东》剧照,祖锋饰演梅贻琦

“无问西东”一词,取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影片也以清华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拉开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说:“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影片中出现了1924年5月泰戈尔在清华演讲的镜头,泰戈尔说:“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这些也都可以看作是对影片《无问西东》主旨的解题。清华校歌中反复咏叹的“服膺守善心无违”也可以说是电影《无问西东》主旨。

清华校歌作于1924年,歌词作者是国学部教授汪鸾翔。汪鸾翔国学功底深厚,同时对西方科学也有了解,可谓学贯中西。汪鸾翔追随过张之洞,受其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很大。在校歌歌词第一段中,汪鸾翔就强调“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第二段又说“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则在第三段。显然,“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中的“西东”,与“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中的“东西”是呼应的。

汪鸾翔曾在《清华周刊》发表《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他解释说:“此首再将东西文化赞叹一番。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很明显,“无问西东”中的“西东”是指东方人、西方人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体现的是儒家一贯强调的“心同理同”的天理观。宋儒陆九渊曾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汪鸾翔所说“无问西东”本于此,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天理观和人性论。

更进一步,校歌中“无问西东”的思想主旨实际上是强调东西文化的交融汇通。汪鸾翔在《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中认为“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东西之文化”,强调“仅守固有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者固非;而崇拜外来文化,以毁灭固有文化者,更无有是处也。本校之最大责任与目的,即是为本国及世界作此一件大事”。很显然,此校歌之微言大义,即是融汇中西文明,开世界之大同,可以说充满了强烈的文化自信,由中华文明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觉——世界大同之愿景。

汪鸾翔是一位开放的儒者,他对儒家的精神有很深的理解,清华校歌也很好呈现了儒家思想义理中那些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内在价值。校歌“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表现了雍容自信、开放包容、融汇古今、贯通中外、创造创新的恢宏气度,这种坚定、自信、胸襟和识度是多么得难能可贵,就此而言,可以说汪鸾翔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儒,有历史远见,有文明见识。这首校歌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崇高的格局。校歌所言“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表达了对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希冀和坚定信念。“祖国以光”可以解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同爰跻”实际上也可以说谈的就是世界大同问题。清华校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今天仍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就在于它表达了清华人的伟大心声,同时也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文明融汇,人类和平,世界大同。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3日02版,原标题为:“无问西东”与清华大学校歌)

新闻推荐

不求票房等五年 《无问西东》成正果

由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主演,李芳芳编剧、导演的电影《无问西东》正在全国热映中。截至目前,《无问西东》以10.7%的排片贡献大盘19.1%的票房,在周五工作日再收获3250万票房,总票房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