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娜塔莉·波特曼演绎的《第一夫人》何以难受青睐

郭晔旻 2018-01-20 14:42 大字

近日,由美国、智利联合制片的《第一夫人》在华上映。就像电影的名字所显示的一样,这是一部根据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生平改编的传记影片。片中的角色其实屈指可数,无非杰奎琳·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继承肯尼迪总统之位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采访杰奎琳的记者以及与杰奎琳对话的牧师。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全片围绕着杰奎琳·肯尼迪来打造故事和构建剧情,她是片中唯一的主角。

扮演这一角色,对于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可能也是一个挑战。在娜塔莉·波特曼的电影生涯中,她扮演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与《星球大战》中的阿米达拉女王;当然还有铸就她成功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黑天鹅》芭蕾舞女孩——压抑、疯狂、分裂的妮娜……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角色,无不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毋庸置疑,《第一夫人》中的杰奎琳·肯尼迪与波特曼此前扮演的其他角色截然不同。这是一位当代的著名公众人物,留给世人足够多的影像与文字的资料——真实的杰奎琳·肯尼迪以美貌著称,早年在报社工作时即有人说,“她的主要贡献就是这副容貌”;因此她被看作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第一夫人”。在肯尼迪出访法国时,会说一口流利法语的杰奎琳令法国人与戴高乐将军为之倾倒,以致肯尼迪不得不自嘲“我就是陪伴杰奎琳·肯尼迪来巴黎的那个男人,我为此而感到十分荣幸”。

值得观众(与导演)欣慰的是,这样的外型要求于娜塔莉·波特曼而言或许算不上什么挑战,毕竟她曾享有“奥黛丽·赫本第二”的美誉。更有趣的一点是,历史上的杰奎琳·肯尼迪在丈夫遇刺时是34岁,与娜塔莉·波特曼(1981年生)的真实年龄非常接近。这无疑使得作为传记影片 《第一夫人》看上去显得更加真实。

娜塔莉·波特曼自己在29岁时曾说过,自己是个晚熟的人,但在电影表演中如果一直扮演可爱的角色,有时会有种卡住的感觉,因此在现在的表演中她力求突破自己以往的可爱形象,尝试演绎更加成熟的角色。其后的《黑天鹅》就是一个突破,而在如今的《第一夫人》中,她更需要通过台词与面部表情的特写,表现出历史上的杰奎琳·肯尼迪在丈夫意外身亡后的悲伤、无助与坚强。

而她的表演或许是无可挑剔的。影片中杰奎琳在事发一周后接受记者专访时叙述丈夫遇刺经过时的情绪激动,与须臾之后便恢复平静表情的心理转变,既令人对这位“第一夫人”克制自己内心波澜的能力刮目相看,也对娜塔莉·波特曼拿捏到位的精彩演技击节叫好。可以说,娜塔莉·波特曼不但以自己的演技在角色境遇变换中游刃有余,更让人在观影时忘记了演员娜塔莉·波特曼本身,觉得那就是剧中的人物杰奎琳·肯尼迪,用《第一夫人》中的一句台词来说的话,那就是“我分不清了,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表演”。

可是这并不能掩盖一个悲伤的事实:观众似乎并不买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账。在豆瓣网上,《第一夫人》的评分只有6.6分(截至1月20日),而IMDb上该片的得分也只有可怜的6.7分。

影片所需的历史背景可能是观众给出“差评”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美国历史的中国观众而言,《第一夫人》中有些情节与台词的确显得突兀。譬如,作为一部聚焦于“(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传记影片,《第一夫人》对于肯尼迪遇刺经过的处理可以说是简略已极。

在第一个镜头里,只听得一声枪响,坐在敞篷车里的肯尼迪(他拒绝乘坐防弹汽车)已经中弹,只留下坐在一旁的杰奎琳沾满血迹的半边脸庞与一身衣裳,她亲眼看到丈夫倒在自己的怀里。而在间隔相当长时间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镜头里,又径直出现了肯尼迪头部中枪的特写镜头,令观众心悸不已。

这样一个美国当代历史上的大新闻,《第一夫人》就只给了这么两个镜头,对于期待通过电影手段还原事件经过的观众而言,这只能令人感到极度失望,毕竟当年在现场目击这一不幸事件的合众国际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曾经惊呼“历史在我们面前爆炸了”,并以一篇4000字的事件报道获得了翌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至于暗杀肯尼迪的凶手李·奥斯瓦尔德倒是称得上是“真人出镜”,只不过其在影片中的形象完全来自历史上的电视画面,总共出现时间大概也就几秒钟。影片对历史背景的交代如此惜时如金,或许是为了避免产生其对“第一夫人”喧宾夺主的效果,但在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的观众眼里,肯尼迪遇刺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与之类似的情况出现在片中的另一处桥段。当专访记者询问杰奎琳对于丈夫——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总统——的看法时,“第一夫人”凛然作答,“完美的人不会改变,而他(肯尼迪)一直在变得更好,他一直按时回到家人身边”。镜头一转,杰奎琳在与牧师的私下谈话中却痛苦的悲叹,“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很少在晚上和我在一起,女人受苦太多而得到太少……”“第一夫人”说出这段话的背景,其实是虽有娇妻作伴,生性风流的肯尼迪却并不满足。据说,肯尼迪曾与一位同僚一起“猎取”女人,他们常常在国会山的秘密公寓与年轻秘书幽会,有时同时与几个姑娘一起幽会。按照这位同僚的说法,“肯尼迪不喜欢一对一的幽会”。甚至在进入白宫之后,肯尼迪仍旧传出过与著名艳星玛丽莲·梦露的绯闻,令杰奎琳气恼不已。可是,不清楚这一背景的观众的观感大概只会以为是杰奎琳因失去丈夫而一时突然感情崩溃吧。

只不过,即使这可以解释《第一夫人》在豆瓣中的低分待遇,影片在IMDb上的国外观众中同样(如果不是更加的话)不受欢迎又作何解释呢?

这就不能令人质疑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选择的剧本了。《第一夫人》的情节辗转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之中,杰奎琳·肯尼迪是引领记者参观、举办私人音乐会的高贵的白宫女主人;是肯尼迪遇刺案的亲历者;是丈夫葬礼上伤心欲绝的妻子;也是报社记者专访时强作镇定而又侃侃而谈的前“第一夫人”。

因此,影片的进程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纯粹的回忆,经常出现上一个镜头还是肯尼迪遇刺一周后杰奎琳在马萨诸塞州的私宅接受记者采访,下一个镜头却回到了1961年进住白宫伊始,略显羞涩局促的“第一夫人”在引领记者参观白宫;然后杰奎琳·肯尼迪又一手领着一个孩子出现在北门廊上。穿着蓝色军服戴着雪白手套的仪仗队员立定在总统家人两侧——此时她正默默地站在北门廊的挂灯下,等待着送葬行进队伍的到来,她把视线投在肯尼迪的灵车和引导灵车的六匹马身上……

或许这样的变换显示了导演高超的镜头切换与剪辑才能,可对于观众无疑是增加了额外的理解障碍——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银幕上出现的都是主角杰奎琳·肯尼迪一人,判别剧情发生时间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她的台词。

剧情的内容或许是另一个问题。就像网友在IMDb上抱怨的那样,“我们从这部电影中见到了一个悲伤的女人。(可是)谁会不会因为创伤而跌倒呢? 这部电影平淡无味,没有说明她是什么类型的女性。我们并没有看到她在白宫生涯中有何成就”。这话当然是有一些道理的。实际上,历史上的杰奎琳·肯尼迪被正式称为“不在编的外交官”,作为第一夫人,她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魅力特质,让每一次出访都成功吸引了公众媒体的注意力,引发了对其服饰、动作、发型的时尚潮流。而在影片中,观众大概只能从杰奎琳在飞往达拉斯的飞机上努力背诵西班牙语这一情节上才能想象出“第一夫人”的社交作用。

另一方面,《第一夫人》算得上是一部比较少见的没有反面人物的影片,唯一一个显得有些“阴暗”的角色大概是林登·约翰逊了。这位肯尼迪的副手在“空军一号”专机上宣誓就任总统,他的手下立马就表现出一副趋炎附势的做派,仿佛刚刚丧偶的“第一夫人”已经是过时人物一般。在显得有些拥挤的飞机机舱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杰奎琳·肯尼迪却无人问津,显得那样孤单无助,令人唏嘘世态炎凉如此。

《第一夫人》对约翰逊角色的刻画,或许是可以更加丰满一些的。毕竟,对于肯尼迪遇刺的真凶,几十年来一直有诸多猜测,至今仍是一桩迷案。由于约翰逊原本就是肯尼迪的党内竞争对手,又是肯尼迪身亡的最大得益人(当上了总统),一直有人怀疑他与暗杀事件有关联,《第一夫人》中为此留出一些悬念会不会更吸引力一些了?当然,囿于肯尼迪遇刺事件至今未有定论,认定约翰逊与此有关可能亦会失之武断。但无论如何,反派人物的缺失无疑意味着剧情缺少波澜,对观众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从这个角度而言,娜塔莉·波特曼的精湛演技与影片的画面或许是《第一夫人》中最值得关注的东西。或许可以说,影片的每一帧静止的图像都无可置疑,只不过连接起来的影片,却会令观众在90分钟的电影结束之后问自己: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样一个糟糕的影片上?

新闻推荐

困于雷同角色 锻造不出好演员

刘雨涵在经历了去年的角色雷同和人设崩塌之后,靳东再度出山,在电视剧《恋爱先生》中出演了一个与他以往的荧屏形象大相径庭、油嘴滑舌又玩世不恭的恋爱顾问,似乎是对围绕着他的质疑作出的回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