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也谈“芳华”

左江日报 2018-01-14 10:10 大字

《芳华》在内地与北美地区同步公映,引发广泛热议。听了一圈看了一遭,见识了不少观点,但大多都是“影片内”的,我想从“影片外”的角度来谈一谈。

可以说,《芳华》是有着七年文工团经历的冯小刚和出生于文艺家庭而且当过文艺兵的严歌苓共同对那段岁月的深情回眸,两个人用极为诚恳的态度“追忆似水年华”,带领着一批六零后“致青春”。

说诚恳,是有根据的。

《芳华》这本书,它本来的名字叫《你触摸了我》,几经思索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芳华”——刚刚出道,芳华已逝。格局,一下变大了。虽然是冯小刚的“约稿”,知道将来会改编成电影,但严歌苓并未谄媚于市场,也没有采用自己所习惯的叙述手法和架构。她说:“我写过很多本书,如果要找一个理由说服我自己再多写一本,那叙述方式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理由。”

今年十月份,严歌苓在自己的创作主题展上首次公开了三十多年来所创作的小说,剧本手稿以及与朋友、编辑的信件。娟秀的字迹透着良好的教养,让人隔着屏幕就能嗅到一股文人气息。其中,一幅她在练功把杆旁摆着“阿拉贝斯克”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这张照片以绿色剪影的形式,同时出现在小说《芳华》的封面以及电影《芳华》的宣传海报上。透过这张小像,我们不难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虽然小说内容并非复制作者当年的生活,但多多少少都掺杂着她生活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发现,有些东西的确只有她写得出来。

评价一部作品或某种艺术形式,有一个上不了大台面的“标准”,那就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起受众的肾上腺素。事实证明,冯小刚不仅调动起了亿万观众的肾上腺素,而且搅动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肾上腺素。影片中戳中泪点的地方有很多,但却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令人感动的层面,里面有唏嘘,有追忆,还有喟叹……

仅举一例。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想必都会对那个长达六分钟的战争场面印象深刻,这也成了本片最大的亮点。用如此长的镜头拍一个六分钟的战争戏,开创了世界电影史的先河。观众也正是跟着男主人公刘峰的东突西杀,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真实感。拍这个镜头时,剧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劝导演冯小刚放弃,他却坚持非拍出来不可。要完成好,其难度和危险程度绝不是我们外行人所能体会甚至想象的,但正是通过这几分钟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电影人的追求和赤诚。仅从这个角度,该片也会在中国电影史甚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从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喜剧片到以《集结号》为代表的战争片,再到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灾难片,冯小刚拍戏越来越追寻触及灵魂深处的东西并担负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纯为了票房收入。

与严歌苓尝试创新一样,冯小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在寻求突破,两个人身上都闪亮着一个叫做“诚恳”的标签,而这种品质值得各行各业的人点赞和学习。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诚恳永恒。

新闻推荐

《致青春》后再牵手 赵又廷杨子姗爱到极地

电影《南极之恋》海报本报讯(记者曾世湘)由关锦鹏担任监制、吴有音编剧并执导、久石让配乐的首部南极实拍冒险爱情电影《南极之恋》将于下月公映,记者获悉,主演赵又廷和杨子姗《致青春》后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