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海电影家协会60周年:上海电影人的“宗祠”

澎湃新闻 2017-12-23 17:07 大字

12月22日,是上海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的日子。在上海文联的文艺会堂里,曾经走过电影的“半壁江山”们齐聚一堂,影协颁发的“80”、“90”甚至“00”后的荣誉证书,表彰的是80多岁、90多岁甚至100岁的老电影人。

用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的话说,上海电影家协会“不是推广会不是工会,不是经营单位创作单位,影协就是上海电影人的一个家。”

上海电影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12月22日下午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本文图片摄影 祖忠人

“上海影联”成立率全国同行之先

1957年12月22日,在中国电影的发祥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上海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宣布成立。856位志同道合的电影人,沐浴着新社会新时期新生活的春风,自愿结合,加入了电影行业学术性、专业性的群众组织。“上海影联”的成立率全国同行之先,亦载入了上海电影的发展史册。

60年来,上海电影家协会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宗旨,积极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责,在历届协会主席团的领导下,紧密联系上海电影集团等相关单位,团结引导电影工作者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围绕电影重要创作和重大动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活动;在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年轻人才,维护会员权益、推进民营影视发展、完善基础工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上海电影界的团结和繁荣,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上海电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些上海电影人。上海影协曾先后四次更名。历任主席分别为:沈浮、张骏祥、张瑞芳,吴贻弓及现任的主席张建亚。1961年,文化部表彰二十二位“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上海影协八位艺术家获此殊荣,位居全国之首;1962年首位百花奖得主祝希娟,1981年首届金鸡奖得主张瑜, 1994年度首届“华表奖”的最佳导演张建亚,均是上海影协的会员。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影协会员也多次捧回了荣耀的奖杯。上世纪90年代,美术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特伟获国际动画协会“艺术成就奖”,上海电影制片厂高级工程师晏仲芳获奥斯卡“技术成就奖”,是中国获该奖的第一人。2003年,年轻导演梁山凭借电影《父亲》获得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是上海在国际十大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的第一人。

本世纪初,影协两位会员王景春和姚安濂又分别摘取了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和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影帝殊荣。

上海影协见证了上海电影历史的沧桑变化,迎来的是改革开放明媚的春天,也踏实践行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发展征程上。我们上海电影家协会将一如既往凝聚热爱电影的各种力量,发挥积极作用,为电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作出实际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导演郑大圣说,这个协会的60年,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于中国电影史起码一半多,这里的人是这个城市电影的光荣与梦想最生动最真切的原因。”

每个人都曾在他们的年代里“制造标准”

与今天大多数的电影从业者“单兵作战”不同,曾经的上海电影界是一个紧密的大家庭,这不仅体现在体制的编排的,也体现在电影创作中,对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重视上。“上海电影工业从诞生开始,就拥有完整的布局,过去只有上海,是你带来一张纸的创意,就能在这里产出一部电影。”张建亚说。

来参加“庆生会”的不仅有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师、剪辑师、作曲家、效果师、动画师、服装师各个工种。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说,“电影家协会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这些人,他们所做过的事情,一定会有人记得。”

82岁的演员牛犇在这个聚会上算是“年轻同志”,他还记得60年前,说上海电影人自己要成立一个组织,他第一时间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我们电影家协会里的会员,不光是演员啊,还有编剧、制片,有从前搞行政的工作的,现在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健在很高兴,他们已经都是90岁以上高龄的人了。他们对我们有很多影响,他们工作很辛苦,工作很认真,他们对事业的责任心,远超过我们现在一些人,所以他们中有一些人逝去了,我很怀念;还健在的,我很尊重。”

现年87岁的《红旗颂》的作曲家吕其明依然十分怀念过去的创作氛围,“对每一个工种都非常重视,电影是一个“大兵团作战”,缺了哪一部分也不行,对每个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的成功,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吕其明也还记得,“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当时老一辈电影人共同追寻的创作理念,“每一次我们都要求一定要不同,对于创新是非常重视的。”

导演郑大圣谈到前辈们的影响,说“这个协会的每一个人都在他们的年代竭尽才智做出了他们那个年代的标准。”

做电影家协会主席9年,张建亚说,“比自己拍电影的意义还要大”。虽然这个协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生产内容,也不是行业工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给大家办办活动吃喝玩乐,给老人家们送送温暖,有了新作品组织研讨会,到了纪念日组织追思会,但这些活动60年延续下来,共同铸就了上海电影人的精神家园。“上海电影的精神就是开创,就是制造标杆,我们的纵向工作就是传承,横向工作就是凝聚。”张建亚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影协是“我们的宗祠、家庙,祖宗牌位”。

觉得自己在现场还是个“小孩儿”的江海洋导演感慨自己“27岁进上影厂,现在已经62岁了”。经历过电影厂辉煌年代的集体创作,也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起伏过,江海洋说上海电影界的老艺术家们给他最大的影响是“把电影当回事儿”。“上海电影有扎实的传统,有良好的氛围,很感恩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一起坐在这里,重温传统,不忘初心,继续把上海的电影做好。”

新闻推荐

《撒旦探戈》一场乌托邦的幻灭

当余泽民先生像“蛀虫啃石梁一般颇怀壮烈感地”翻译完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撒旦探戈》时,距离这部久负盛名的长篇小说的最初发表已然过去了三十多年。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当所有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