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苏东坡的中秋月杨春云

东昌时讯 2017-09-25 10:30 大字

江苏淮安  杨春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历来被公认为是中秋词中的绝唱。

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当时在密州做太守,正值中秋,苏轼赏月饮酒,通宵达旦。面对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心潮起伏,思念着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篇为苏词代表作之一,词人遥望中秋明月,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他用形象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时隔一年,苏氏兄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苏轼于是作词一首《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描述了兄弟相聚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亲人间相聚时难别亦难的哀伤与感慨。

作者从皎洁美好的月光和“人月圆”的愉快场景,推想次年中秋的离愁别绪,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人生的生离死别,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是常有的事,不由得令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中秋谁与共孤光。” 这首《西江月》,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情绪落寞、孤独悲凉的心境。

苏轼在词中感叹时间的流逝、岁月无情,表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从他在中秋节营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读者可以窥见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同时他用“月明多被云妨”“把盏凄然北望”表达了自己无人赏识、不甘平庸的政治抱负。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念奴娇·中秋》)

这是1082年中秋,词人中秋月夜登高望远,在碧空月影中,向往月宫琼楼玉宇的清净自由,欲乘着鸾凤自由来去;邀明月和自己的影子畅饮,狂歌欢舞、吹响横笛、度此良宵,也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此时,苏轼仍被贬谪在黄州,他借酒浇愁,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和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同时词人发挥卓尔不凡的想象力,描写月宫仙境,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但却不失为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

苏东坡是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经历坎坷,月亮是他抒发情感的最好朋友。他以丰沛的激情、狂放的想象力和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来描写中秋之月,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旷达自由的胸襟、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从中得出哲理式的感悟,参透人生的真谛。

新闻推荐

郭富城《密战》演技获赞 特辑解密暗战英雄

片场花絮。由钟少雄导演执导的谍战动作电影《密战》近日曝出“城”意归来特辑,惊喜展示天王郭富城片场拍摄花絮。特辑中,郭富城拍摄爆破戏、打戏、酷刑戏全部亲力亲为,一重比一重惊险刺激,更获导演盛...

 
相关新闻